时间:2024-07-24 作者:
塞罕坝,这片曾经风沙肆虐、荒无人烟的土地,如今已华丽转身,成为一片绿树成荫、生机盎然的绿洲。它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素材。思政课的重点在于“育”,旨在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而塞罕坝的成功实践,其战略属性为思政课的“育”提供了明确的导向。
塞罕坝的建设历程,是一部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奋斗史。在昔日“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恶劣环境中,几代塞罕坝人牢记使命、勇担重任,毅然扎根于荒漠之中,与风沙为伴,与严寒抗争。他们住窝棚、啃窝头,顶风冒雪,不畏艰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着每一棵树苗。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思政课“育”人的重要内容。通过讲述塞罕坝人的故事,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成功并非偶然,更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而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奋斗。比如,科研工作者为了攻克一项技术难题,常常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工作;运动员为了在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历经多年的艰苦训练,无数次突破自己的体能极限。这些实例都生动地诠释了艰苦奋斗的力量。
塞罕坝精神还体现了创新发展的理念。在漫长的造林过程中,塞罕坝人并未因循守旧,而是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他们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从树种的选择到种植技术的改进,从林业管理模式的优化到生态产业链的拓展,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这启示着思政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勇于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以互联网行业为例,正是由于不断的创新,才催生了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一系列新的商业模式和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
塞罕坝的生态建设,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它告诉我们,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在思政课中,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比如,一些地区过度开发矿产资源,导致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而塞罕坝的成功经验则表明,只有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塞罕坝的成功还彰显了团队合作的强大力量。众多塞罕坝人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他们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专长。从规划设计到苗木培育,从造林施工到后期养护,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社会,许多复杂的任务和项目都需要团队的协作才能完成,比如大型工程的建设、科学研究的开展等。只有学会与他人合作,相互支持、相互补充,才能充分发挥团队的优势,实现共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