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3-26 作者:培训基地崔老师
塞罕坝,从荒漠变林海的生态奇迹,孕育了“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塞罕坝精神,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精神标杆。近年来,全国工会系统依托塞罕坝红色教育资源,通过专题研修、实地教学、实践融合等模式,推动工会干部在思想淬炼与能力提升中厚植使命担当,为新时代工运事业注入绿色发展动能。
一、多维教学模式:沉浸体验深化精神传承
塞罕坝干部研修注重“理论+实践+情感共鸣”的立体化教学。通过专题党课系统解读塞罕坝精神内涵,如沧州市总工会邀请专家讲授《弘扬塞罕坝精神 建设美丽中国》,剖析其历史脉络与时代价值;现场教学中,学员走进塞罕坝展览馆、王尚海纪念林等地,重温造林历史,在党旗下宣誓,强化党性修养。沉浸式体验如“望海楼瞭望员故事”“六女上坝”事迹分享,让学员在情境中感悟奉献与坚守的力量。
二、课程设计:学用结合赋能绿色发展
研修课程紧扣工会工作实际,以“生态保护+工会职能”为主线。例如,界首市工会干部研修班设置“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等课程,并实地考察合肥工会驿站、企业工会,学习服务职工与绿色发展的融合路径。河北高校领导干部培训班则邀请专家解析“塞罕坝精神与高校管理”,将生态治理智慧转化为团队执行力提升策略。课程还融入案例分析,如围场县年轻干部通过塞罕坝故事研讨,探索基层工会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生态引领作用。
三、实践转化:从思想升华到行动创新
研修成效体现于干部思想与行动的双重提升。参训学员普遍反馈,塞罕坝精神激发了他们“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意识。例如,沧州市总工会党员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职工的具体举措,推动户外劳动者驿站建设;界首市工会干部通过培训,提出将劳模精神与生态保护结合,策划绿色技能竞赛。此外,高校管理者将塞罕坝“久久为功”理念融入学科建设,推动产学研绿色项目落地。
四、创新机制:区域协同与长效育人
塞罕坝研修模式注重跨区域联动与长效性。如京津冀高校联合开展“赶考精神”主题活动,构建思政教育协同网络;围场县将塞罕坝精神作为党员干部“必修课”,通过“班前十分钟”“文艺宣讲”等形式常态化学习,确保精神传承不断线。同时,工会系统通过建立“导师制”“跟踪问效”等机制,持续关注学员返岗后的实践成果,推动研修效益最大化。
总结段
塞罕坝工会干部研修以精神铸魂、以实践赋能,构建了“学思践悟”一体化的育人体系。通过多维教学激活红色基因,以绿色发展为抓手推动工会职能创新,为新时代工运事业培育了一支兼具生态意识与使命担当的干部队伍。未来,随着塞罕坝精神在更广范围传播,工会系统将持续书写生态保护与职工服务深度融合的新篇章,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工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