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3-28 作者:培训基地崔老师
导引:黄沙变林海的治理启示
在河北承德高原的版图上,塞罕坝用55年时间完成了从"飞鸟无栖树"到"华北绿宝石"的生态逆袭。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绿色长征,不仅创造了112万亩人工林海的世界奇迹,更淬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治理方法论。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征程中,解码塞罕坝精神的方法论基因,对提升干部经济治理能力具有特殊价值。
一、系统治理方法论:生态工程的科学内核
塞罕坝实践打破了"就林造林"的单一思维,构建起"天地人"协同的治理系统。其"适地适树"的技术原则与"乔灌草"立体配置的生态智慧,本质是系统论在经济治理中的创造性转化。通过建立"气象监测-土壤改良-物种优选"的闭环体系,实现了从粗放治理向精准施策的范式转换。这种系统思维对破解当前经济工作中的碎片化治理具有重要启示。
二、韧性发展实践论:逆境突围的攻坚密码
在年均积雪7个月、极端低温-43℃的恶劣环境中,塞罕坝人独创"三锹半"缝隙植苗法,研制"防风固沙苗木保存液",用53项技术创新攻克造林难题。这种"问题导向+技术创新"的实践逻辑,恰是新时代干部破解"卡脖子"难题需要的攻坚智慧。其展现的逆境突围能力,为处理复杂经济问题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模板。
三、长效治理机制论:制度创新的持续动能
从"一棵松"精神到"责任林"制度,塞罕坝建立起"目标考核-技术传承-利益共享"的治理机制。其独创的"五级包保责任制"和"全周期管护模式",将个体奋斗转化为制度效能。这种制度创新思维,对构建现代化经济治理体系具有示范意义,尤其在激发治理主体能动性方面提供了制度设计样本。
四、价值共生启示录:绿色发展的范式革命
塞罕坝林场创造的18.3亿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哲学。其"育林-护林-用林"的循环经济模式,开创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这种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治理智慧,为新时代干部统筹发展与安全提供了方法论指引。
结语:治理能力的时代淬炼
塞罕坝精神既是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更是经济治理的方法论宝库。其揭示的"系统思维筑基、创新驱动破局、制度创新固本、价值共生致远"的治理逻辑,为新时代干部提升经济治理能力提供了四维坐标。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方位中,这种精神遗产将持续赋能经济治理现代化进程,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