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30 作者:崔老师
塞罕坝教育基地:以角色代入激发党员干部政治自觉新动能
塞罕坝精神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其教育基地通过创新“角色代入”教学模式,将党性教育与生态实践深度融合。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强化了党员干部的政治自觉,更为基层党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范式。
一、角色代入:打破传统教育的单向灌输模式
教育基地设计“护林员”“造林工程师”等角色任务,学员通过模拟巡山、育苗等实操环节,切身感受塞罕坝三代人的坚守。这种“做中学”的模式,让抽象的生态文明思想转化为具体行动认知,有效提升教育感染力。
二、生态实践与党性锤炼的同频共振
在“重走造林路”等情景教学中,学员需直面风沙、严寒等环境挑战。这种与历史对话的体验,既深化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同,也锤炼了攻坚克难的党性修养,实现思想与实践的双重升华。
三、政治自觉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内化”
通过角色复盘、小组研讨等环节,学员自发总结塞罕坝精神与本职工作的结合点。数据显示,参与培训的党员干部返岗后,在基层治理中主动应用生态思维的比例提升37%,印证了教育模式的实效性。
四、可复制经验:为全国党性教育提供新样本
塞罕坝基地的成功在于将地域资源转化为普适性教材。其“角色-任务-反思”三阶教学法,已适配于乡村振兴、红色文化等多领域,成为全国党性教育基地的参考模板。
角色代入教育通过情感共鸣与实践触发,让政治自觉从理论层面落地为行为习惯。塞罕坝教育基地的探索证明,唯有将“学思用”贯通,才能真正激活党员干部的时代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