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6 作者:春风的浪子
站在塞罕坝百万亩林海前,很难想象这里曾是飞沙走石的荒漠。三代人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高原上,创造了绿色奇迹。这片人工林海不仅是生态建设的典范,更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立体教科书。
风沙肆虐的年代,第一批建设者背着树苗徒步上山。没有机械,就用铁锹一铲一铲挖坑;没有水车,就用脸盆端水浇灌。有人算过,每成活一棵树,需要往返取水30次。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建设者的棉衣冻成冰甲,眉毛结满白霜。但他们用"一日不死,造林不止"的信念,在荒漠中种下希望。
党建培训基地保留着当年的地窨子遗址。这些半地下的简陋住所,夏天漏雨,冬天透风。墙上斑驳的奖状和泛黄的日记本,记录着建设者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誓言。参观者触摸着粗糙的墙面,能感受到信仰的温度。
第二代造林人改写了技术规程。他们发现传统方法成活率不足10%,于是创造"三锹半"栽植法,将效率提升三倍。在党员技术攻关小组的带领下,育苗成活率从8%提高到90%。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变化,而是实事求是精神的生动体现。
现在的塞罕坝,每立方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超3000个。但更珍贵的是这里沉淀的精神财富。党建培训课程设置独具匠心,学员要完成"五个一"体验:走一段造林路、栽一棵纪念树、住一晚工棚、吃一顿窝头、写一篇心得。这种沉浸式教育,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可触可感。
有学员在心得里写道:"看着自己栽下的小树苗,突然理解了'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这正是党建培训要传递的价值——共产党人的事业就像接力赛,需要一棒接着一棒跑。塞罕坝的故事告诉我们,坚守初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代代相传的实践。
培训基地的展馆里,陈列着118本造林日记。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每一天的天气、墒情和树苗长势。这种"钉钉子"般的坚持,构成了精神谱系最坚实的注脚。当学员们在林海中重温入党誓词时,誓言与松涛共鸣,信仰与青山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