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28 作者: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宏伟蓝图中,“大思政课” 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是培育胸怀壮志、德才兼备时代新人的关键阵地。而塞罕坝精神,恰似一股磅礴且炽热的精神源流,以其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为高校 “大思政课” 注入鲜活灵魂,滋养莘莘学子心灵,砥砺他们成长为可堪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塞罕坝,这片曾饱经沧桑的土地,从 “山川秀美、林壑幽深” 的皇家猎苑,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因过度垦伐、山火肆虐,一度沦为 “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 的荒芜沙地。然困境之中,几代塞罕坝人挺身而出,用热血和汗水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生态重建史诗。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怀揣 “绿了荒原白了头” 的质朴理想与坚毅决心,背上行囊、告别家乡,扎根冰天雪地的坝上高原。住的是简陋 “马架子”,在寒风呼啸中抱团取暖;吃的是粗茶淡饭,以窝头咸菜果腹,却毫无怨言。凭借着最原始的铁锹、镐头,在贫瘠沙地一锹一坑地刨,一棵树苗接着一棵树苗地种,历经无数次失败挫折,从第一棵松幼苗在荒原顽强扎根,到百万亩林海浩瀚无垠、绿意葱茏,筑起守护京津的生态屏障,成功实现了 “从荒沙到林海” 的惊天逆转。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这凝练而成的塞罕坝精神,正是几代建设者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淬炼出的精神结晶,也是能为高校 “大思政课” 注入灵魂的关键所在。于 “牢记使命” 而言,塞罕坝人响应国家生态建设号召,肩负 “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 神圣使命,奔赴荒寒之地,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初心。高校思政课堂之上,引入这般使命担当,能让学子深刻领悟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当青年们知晓先辈们舍弃繁华、不惧困苦,只为践行生态报国之责,便会反思自身在时代浪潮下学业追求、职业规划是否锚定国家需求,激发胸怀天下、服务家国使命感,将个人 “小目标” 融入民族复兴 “大蓝图”。
“艰苦创业” 四字,背后是塞罕坝建设者难以想象的艰辛付出。在物资极度匮乏、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环境下,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愈挫愈勇。大雪封山时,为护住树苗,在齐腰深雪中艰难跋涉、抢修苗圃;面对成活率极低困境,不断钻研造林技术,改良树种选择与种植方法。这种精神植入高校思政教学,打破理论说教 “空对空” 壁垒,鲜活展现奋斗真谛。学子们在舒适校园,对比先辈创业艰难,会珍视当下学习条件,磨砺不怕吃苦、勇于拼搏意志,明白无论科研创新、社会实践,唯有脚踏实地、攻坚克难,方能收获成果,在成长路上遇阻时更具韧性。
“绿色发展” 理念契合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主旋律,塞罕坝从生态破坏到修复繁荣,是对可持续发展最生动诠释。在高校 “大思政课”,以此为引,串联起多学科知识脉络,地理学科可剖析森林调节气候、涵养水土生态功能;生物学探讨植被演替助力生物多样恢复过程;环境科学研究人工造林对改善区域生态质量实践路径。跨学科融合,让思政课跳出传统框架,借塞罕坝实例,学生领悟生态整体观、发展长远观,培育敬畏自然、守护环境生态自觉,提升综合素养。
高校要切实以塞罕坝精神 “注魂” 思政教学,需创新多元路径。课堂内,教师以详实史料、震撼影像讲述塞罕坝故事,设置议题引导学生讨论反思使命担当、奋斗意义;思政教材融入塞罕坝案例,编写配套读本,深化理论阐释。课堂外,组织实地研学,让学子踏上塞罕坝土地,呼吸松脂清香,亲眼见林海浩瀚、感受生态律动,与老一代建设者面对面交流,于沉浸式体验中,让塞罕坝精神在心灵扎根。开展志愿服务、环保实践等活动,践行塞罕坝精神,将内化感悟转化为外在行动。
在民族复兴征程上,塞罕坝精神如璀璨星辰照亮高校 “大思政课” 育人航道。凭借其注魂赋能,培育兼具家国情怀、吃苦精神、创新思维与生态素养时代新人,让青年学子接过先辈精神接力棒,在时代舞台绽放光彩,续写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