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18 作者:崔老师
荒漠变绿洲需要多久?塞罕坝人用55年给出答案。112万亩人工林海,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来源:人民日报)。这组数字背后,藏着当代党员干部最需要的精神密码。
一、从"一棵松"看使命担当
1962年,塞罕坝迎来首批创业者。他们住马棚、啃窝头,在年均气温零下1.3度的环境下,用铁镐凿开冻土。第一年栽树1000亩,成活率不足8%。第三年改进方法,成活率升至90%。这个转折点证明:真正的塞罕坝精神内涵,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倔强。
某省林业厅曾组织干部实地考察。返程后,有同志在日记里写道:"看着那些歪脖子树,突然懂了什么叫担当作为。"这些因风雪摧残变形的树木,恰似基层工作中的种种挫折。但正是这些"不完美"的坚守,最终连成了绿色长城。
二、创业维艰中的方法论启示
塞罕坝林场保存着37本造林日记。详细记录着每块地的土壤墒情、苗木长势。这种"钉钉子"式的精细化管理,对当下形式主义是一剂良药。党员干部担当作为,需要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务实。
对比两组数据:塞罕坝初期每亩造林成本54元,现在经济价值已达3万元。这种价值裂变提醒我们:生态文明建设不是赔本买卖。关键要算大账、算长远账。就像某市在河道治理中,没有简单砌水泥堤岸,而是借鉴塞罕坝经验建设生态廊道。三年后,周边地价上涨40%。
三、绿色发展的现代性转换
塞罕坝二代护林员发明"积雪保墒法",使苗木越冬率提高60%。这个细节揭示:塞罕坝精神内涵从不是固步自封。当传统造林遇到瓶颈,他们发展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这种转型智慧,正是很多地区欠缺的。
有个现象值得玩味:塞罕坝周边5个贫困县,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全部脱贫。这验证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溢出效应。就像某县借鉴"林药间作"模式,既保护了生态,又让农民亩均增收3000元。这种双赢,才是对塞罕坝精神最好的传承。
站在瞭望塔上俯瞰林海,你会发现树木的排列暗含玄机:迎风面密度大,背风面留生长空间。这种"顺势而为"的智慧,恰是当代干部最该领悟的执政哲学。塞罕坝精神告诉我们:既要像落叶松那样耐得住寂寞,也要像樟子松那样经得起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