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1-18 作者:
塞罕坝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体现。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人在 “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 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拼搏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一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奋斗精神、绿色发展理念等高度契合。在教学中讲准塞罕坝精神,就是要准确阐释其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联系,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伟大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和强大引领作用。
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要将塞罕坝精神有机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例如,在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态文明建设部分时,可以以塞罕坝的生态变迁为案例。通过展示塞罕坝前后的对比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塞罕坝人是如何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付诸实践的。讲述塞罕坝人在艰苦环境中不畏困难、持之以恒的奋斗故事,如第一代塞罕坝人在高寒、高海拔地区,住窝棚、喝雪水、啃干馍,顶风冒雪,垦荒植树,生动展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奋斗精神在塞罕坝的落地生根,让学生明白伟大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接力奋斗。
同时,要注重讲准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塞罕坝的成功不仅仅是生态环境的改善,更是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塞罕坝精神在当今时代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问题中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责任担当。还可以结合当前我国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中国建设等实际工作,让学生探讨塞罕坝精神如何在不同领域发挥作用,激励学生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为了讲准塞罕坝精神,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教师要深入研究塞罕坝精神的内涵、外延及其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做到对相关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调研、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塞罕坝的巨大变化,增强对塞罕坝精神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同。
总之,围绕塞罕坝高质量开好讲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课,在讲 “准” 上下功夫,将塞罕坝精神深度融入教学体系,对于提升思政引领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塞罕坝精神的滋养下,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