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17713145404

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3个塞罕坝奇迹故事:荒漠如何变林海

时间:2025-07-10      作者:培训基地崔老师

  3个塞罕坝奇迹故事:荒漠如何变林海

  1962年的卫星图上,塞罕坝还是一片黄沙漫天的荒漠。如今,这片112万亩的人工林海却成为世界生态修复的典范。这个转变过程中,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塞罕坝红色故事。

塞罕坝植树造林故事

  第一代造林人的"三件宝"

  在河北省林业局的档案中,记载着首批塞罕坝建设者的特殊装备:铁锹、水壶和麻绳。麻绳用来测量树坑间距,水壶一天只装一升水。当时每人每天要挖70个标准树坑,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铁锹把手上常结着血痂。

  数据显示,仅1962-1964年间,造林成活率从不足8%提升到91%,这组数字背后是建设者们反复试验的27种育苗方法。

  "夫妻树"背后的生死抉择

  在塞罕坝展览馆里,有张泛黄的工作证照片。照片主人王某某和妻子连续7年春节坚守育苗基地,他们的住所距最近的卫生院有38公里。有年暴雪封山,妻子高烧40度,王某某用雪水物理降温三天三夜。

  这样的故事在塞罕坝不是个案。据统计,建设初期有23对夫妻把婚房安在工棚,他们的孩子中有17个出生在林场医务室。

  百万棵树苗的"绿色长征"

  1976年冬天特别冷。林场日志记载,为抢救刚栽植的落叶松,全场职工用棉被裹树苗,自己却多人冻伤。这场"护苗行动"持续19天,最终保住了83万株树苗,相当于现在两个林区的雏形。

  塞罕坝累计造林4.8亿株,按株距1米计算可绕地球12圈。但很少有人知道,其中近1亿株是职工们用脸盆端水浇活的。

  生态奇迹的现代启示

  从卫星地图看,塞罕坝林场像块翡翠嵌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科学监测显示,这里的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最高达每立方厘米3万个,是北京的100倍。但比数据更动人的,是那些用青春丈量荒漠的红色故事。

  如今,第三代塞罕坝人开始尝试"近自然造林",这种传承与创新,或许正是塞罕坝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课程咨询
老师在线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行程咨询

17713145404


老师微信
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