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3-24 作者:培训基地崔老师
塞罕坝精神“三气”赋能:解锁生态文明与民生福祉协同发展密码
【引言】
从“黄沙遮天日”到“绿洲连碧空”,塞罕坝三代人用56年创造生态奇迹,淬炼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精神内核。新时代下,将塞罕坝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的治沙锐气、服务为民的生态底气、廉洁奉公的造林正气”,成为书写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答卷的核心方法论。
一、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以锐气突破生态治理困局
塞罕坝人“一年青丝变白发”的攻坚意志,为事业单位破解“硬骨头”难题提供行动范本。
锐气源于科学攻坚:复刻“马蹄坑会战”经验,某沙化县组建“生态作战指挥部”,运用“适地适树+网格化管理”模式,3年造林46万亩,植被覆盖率从11%跃至39%。
锐气依托技术创新:开发“塞罕坝智慧造林课”,学员需在72小时内完成“沙地节水种植”“林火智能预警”等课题攻关,2023年参训单位生态修复成本降低28%。
二、从“保生态”到“惠民生”:以底气打通绿水青山转化通道
塞罕坝“卖空气”碳汇交易、“林下经济”等创新实践,为生态价值转化提供方法论。
底气来自系统思维:某林场借鉴“林场+”模式,打造“森林研学+碳汇交易+清洁能源”产业链,带动周边12个村人均增收1.2万元,印证“绿叶子变金票子”的可持续逻辑。
底气根植群众参与:推行“塞罕坝联营造林”机制,事业单位与村民签订“收益分成合同”,2024年某省国有林场带动5.6万农户户均年增收8200元。
三、从“人工林海”到“制度屏障”:以正气筑牢生态保护红线
塞罕坝“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廉洁传统,为生态项目管理树立标杆。
正气需要透明监管:参照塞罕坝“造林资金三公开”制度(项目公示、资金流向公示、验收结果公示),某市环保局2023年生态项目投诉量下降73%。
正气依赖文化浸润:在廉政教育基地设置“风沙体验室”,通过4D技术重现创业者“喝雪水、啃窝头”场景,参训干部后勤经费申请量同比下降41%。
四、构建“精神-产业-制度”转化体系:让三气落地生根
建立绿色KPI考核:将锐气(生态修复面积)、底气(生态惠民收益)、正气(项目廉洁率)纳入考核,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实施后,盗伐案件下降89%,生态旅游收入增长3倍。
开发数字赋能平台:上线“塞罕坝精神云智库”,集成“生态治理案例库”“碳汇交易指南”等132个工具包,日均调用量超8600次。
【结语】
塞罕坝精神既是生态治理的教科书,更是新时代事业单位工作者答好生态卷、民生卷、廉洁卷的方法论指南。当“白昼点油灯,夜宿草窝棚”的奋斗基因转化为“敢闯科技创新无人区”的锐气,当“绿进沙退”的生态成果转化为“家门口就业”的民生底气,当“马蹄坑大会战”的集体自律升华为“阳光造林”的制度正气,我们必将交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生态文明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