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17713145404

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塞罕坝精神启示录:荒漠变林海的绿色奇迹

时间:2025-04-25      作者:培训基地崔老师

  引言:荒漠上的绿色觉醒

  上世纪60年代,河北塞罕坝还是一片飞沙走石的荒漠,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森林覆盖率仅为11.4%。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三代塞罕坝人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创造了112万亩人工林海的生态奇迹。如今,塞罕坝不仅成为华北地区的生态屏障,更孕育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一精神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更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塞罕坝精神的核心:坚守与奉献

  塞罕坝精神的第一要义是“牢记使命”。1962年,369名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塞罕坝开展机械化林场建设。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们住窝棚、啃窝头,用铁锹和双手一寸寸改造沙地。第一代务林人陈彦娴回忆:“栽下的树苗十棵活不了一棵,但我们坚信一定能成林。”这种矢志不渝的信念,最终让“绿进沙退”成为现实。

  二、技术创新:科学治沙的智慧实践

  塞罕坝的成功离不开技术创新。针对高寒干旱的气候,科研团队首创“三锹栽苗法”,将成活率从8%提升至90%以上;通过培育耐寒樟子松、云杉等树种,构建了多层次混交林体系。此外,“大穴深栽”“覆膜保墒”等本土化技术,成为干旱区造林的标准范式。这些经验证明,生态修复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以科技赋能绿色发展。

  三、生态与经济双赢:绿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已达82%,每年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86万吨。在生态效益之外,林场发展起苗木培育、生态旅游等产业,年收入超10亿元。当地村民王永军说:“过去怕风沙埋了庄稼,现在靠卖树苗供孩子上大学。”这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四、全球意义:塞罕坝模式的启示

  联合国环境署将塞罕坝评为“地球卫士奖”,其经验已在非洲萨赫勒地区推广。专家指出,塞罕坝证明人类能够通过系统性规划逆转生态退化。其核心启示在于:政府主导、科技支撑、群众参与的三维联动,是破解环境治理难题的关键。

  结语:绿色征程永无止境

  塞罕坝从“沙地荒原”到“天然氧吧”的蜕变,是一部人与自然和解的史诗。它告诉我们:生态修复没有捷径,唯有持之以恒的奋斗。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塞罕坝精神将继续激励更多地区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

课程咨询
老师在线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行程咨询

17713145404


老师微信
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