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27 作者:培训基地崔老师
塞罕坝党建培训:从抽象到具象 激发党员干部深度参与
塞罕坝,这片从荒漠到绿洲的生态奇迹之地,如今正成为党建培训的创新实践场。传统党建教育常因内容抽象、形式单一,难以调动党员干部的参与热情。塞罕坝教育基地通过沉浸式场景、互动式教学、实践式课堂,将红色精神具象化,让理论学习“活”起来,真正激发党员干部主动思考、深度参与的内生动力。
沉浸式体验:历史场景重现,让红色精神可感可知
走进塞罕坝教育基地,党员干部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穿越时空的“参与者”。通过3D沙盘推演、老照片VR还原、造林工具实物陈列,塞罕坝三代造林人战风沙、斗严寒的奋斗历程被生动再现。在“机械林场创建”模拟场景中,学员们亲手操作老式植树工具,在沙土飞扬中真切体会“一棵树、一把汗”的艰辛。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抽象的“艰苦奋斗精神”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情感共鸣。
互动式教学:问题导向激发思考,让理论落地生根
塞罕坝党建培训摒弃“填鸭式”授课,采用“问题工作坊”模式。导师以“为何选择塞罕坝造林?”“如何在荒漠中种活一棵树?”等具体问题切入,引导学员分组讨论、实地调研。在“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主题课上,学员们通过对比塞罕坝造林前后的卫星地图,结合当地产业发展数据,自主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这种“以问促学”的方式,让党员干部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
实践式课堂:将理论融入行动,让初心使命外化于行
“最好的党课在田间地头”。塞罕坝教育基地将培训课堂搬到林场深处,党员干部们跟随护林员巡山护林、参与义务植树,在劳动实践中感悟“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更有学员组成“红色调研团”,深入林场社区访谈老党员、记录造林故事,并将这些鲜活素材转化为党课教案。这种“知行合一”的教学设计,让党性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结语:党建培训的塞罕坝启示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塞罕坝党建培训的成功密码在于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实践。通过沉浸、互动、实践三重维度,红色基因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流淌在党员干部血液中的精神力量。这种可复制、可推广的培训模式,为新时代党建教育提供了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