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17713145404

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塞罕坝精神: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密码与现实启示

时间:2025-05-15      作者:崔老师

  在河北北部的茫茫荒原上,三代塞罕坝人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将“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沙地变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绿色奇迹。这种“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更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方案。

  一、塞罕坝精神的核心内涵与历史积淀

  塞罕坝精神的形成源于特殊的历史使命与地理环境。20世纪60年代,为应对“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国家决定在塞罕坝建立机械林场,369名平均年龄不足24岁的建设者从全国各地集结上坝,开启了艰苦卓绝的造林征程。面对高寒、干旱、沙化等极端条件,他们秉持“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理念,连续两年造林失败后仍不气馁,最终通过“马蹄坑造林大会战”攻克技术难关,成活率达到90%以上。

  这种精神的核心在于“牢记使命”的政治担当。塞罕坝人始终以“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为己任,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生态安全紧密相连。

  二、塞罕坝精神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贡献

  塞罕坝的生态价值体现在其显著的环境效益。经过60多年的努力,林场森林覆盖率从11.4%提升至82%,并计划到2035年达到86%。这片百万亩林海每年可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释放氧气59.84万吨,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在经济层面,塞罕坝探索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通过发展森林旅游、绿化苗木、碳汇交易等绿色产业,林场年主营收入达26.4亿元,辐射带动近4万人受益。2018年,塞罕坝达成首笔造林碳汇交易,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截至2024年,森林湿地资产总价值已达237亿元,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

51401f60903-4fc5-434b-b977-f50609333870.jpg

  三、塞罕坝精神对现代生态治理的现实启发

  塞罕坝的成功为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范式。面对石质山地等“硬骨头”,塞罕坝人创新采用客土回填、覆膜保墒等技术,攻克土层薄、水分少等难题,造林成活率达98%。这种“科学求实”的态度,为其他生态脆弱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例如,江西等地借鉴塞罕坝精神,通过“二次创业”实现国有林场转型,将绿色林地转化为“金色宝地”。

  在制度创新方面,塞罕坝通过“碳汇+检察”模式推动生态修复。承德市检察机关引入碳汇交易机制,督促破坏生态者通过购买碳汇或异地补植履行修复义务,有效破解了赔偿金管理和生态修复难题。这种“法律监督+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四、传承塞罕坝精神的时代路径

  新时代弘扬塞罕坝精神,需坚持系统治理理念。河北省政府出台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推进燕山—塞罕坝国家公园创建,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生态系统稳定性,也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示范。

  同时,需强化科技赋能。塞罕坝正推进数字生态产品“一张图”建设,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优化森林经营管理。例如,建立森林防火预警系统,实现卫星、无人机、地面巡护的有机结合,有效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塞罕坝的变迁不仅是生态的奇迹,更是精神的丰碑。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征程中,塞罕坝精神启示我们: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使命担当、科学态度与制度创新的结合。唯有像塞罕坝人那样“一张蓝图绘到底”,才能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为子孙后代留下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

课程咨询
老师在线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行程咨询

17713145404


老师微信
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