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14 作者:崔老师
如何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内核深度融入干部培养体系,成为新时代加强党性建设的重要课题。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人用半个世纪创造的绿色奇迹,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更为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坐标和实践范式。本文结合多地创新实践,从精神传承、模式革新、党性淬炼三个维度,探索塞罕坝精神在干部培养中的时代价值与实施路径。
塞罕坝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动写照。其核心内涵可凝练为三个层面:
牢记使命的政治品格。从“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国家使命出发,塞罕坝人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这种对初心的坚守,构成了干部党性修养的基石。正如塞罕坝机械林场首任党委书记王尚海带领全家扎根荒原的事迹所示,政治担当是精神传承的首要特质。
艰苦创业的实践品格。面对年均气温-1.3℃、无霜期仅60天的极端环境,塞罕坝人“先治坡、后治窝”,通过“马蹄坑大会战”等实践,攻克高寒地区造林技术难题,创造了人工林成活率95%以上的奇迹。这种实干精神,为干部培养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教材。
绿色发展的创新品格。从单一林业到生态旅游、碳汇交易等多元产业,塞罕坝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指引,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种创新思维,为干部应对复杂局面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近年来,多地将塞罕坝精神深度融入干部培养体系,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模式:
(一)沉浸式党性教育:构建精神传承场域
围场县将塞罕坝精神列为年轻干部必修课,通过“木兰课堂”“环保夜校”等载体,系统开展理论学习与实地研学。例如,组织学员参观塞罕坝展览馆,通过“功勋树”“尚海纪念林”等实物教学,让干部在历史场景中感悟精神力量。这种“理论+实践”的教育模式,使干部党性修养在沉浸式体验中得到升华。
(二)项目化实践锻炼:搭建能力提升平台
平和县国强乡创新“1+1+N”培养模式,即1名班子成员带领N名年轻干部参与具体项目。例如,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年轻干部通过“师带徒”机制,从方案策划到群众动员全程参与,在实战中提升统筹协调能力。这种“以干代训”的方式,与塞罕坝人“在实践中摸索规律”的工作方法一脉相承。
(三)数字化赋能:创新培养手段
河北省政府在“二次创业”实施意见中提出,依托塞罕坝大数据中心,构建“实地+远程”互动教学平台。通过VR技术还原造林场景、区块链记录干部成长轨迹,实现培养过程的可视化与可追溯。这种数字化手段,既提升了培训效率,又增强了干部对塞罕坝精神的时代认同感。
将塞罕坝精神转化为干部党性修养的内生动力,需构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的三维体系:
(一)思想淬炼:筑牢信仰之基
通过专题党课、中心组学习等形式,引导干部深刻领会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例如,承德市地震局将塞罕坝精神纳入党史学习教育,通过观看《百家讲坛》专题片、开展“塞罕坝精神与防震减灾”研讨,使干部在理论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
(二)政治历练:强化责任担当
建立“重大任务—干部挂钩”机制,让干部在急难险重中锤炼党性。如塞罕坝森林消防大队由退役军人组成,实行军事化管理,在防火一线培养“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过硬作风。这种“火线练兵”模式,与塞罕坝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特质高度契合。
(三)实践锻炼:提升服务本领
推行“干部下沉—群众参与”机制,让干部在基层一线践行宗旨意识。围场县要求乡镇干部将50%的时间用于进村入户,通过“创业餐”“庭院课堂”等形式,解决群众实际问题。这种“接地气”的实践,与塞罕坝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精神形成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