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15 作者:崔老师
塞罕坝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涵"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如何将这一精神财富转化为干部队伍建设的实践动力,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塞罕坝精神的深度解析与实践探索,可从以下四个维度构建具体实施路径。
一、筑牢思想根基:让精神内涵入脑入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塞罕坝人半个多世纪坚守荒漠的壮举,源于对党和人民赋予使命的绝对忠诚。在干部队伍建设中,需将塞罕坝精神纳入常态化理论学习体系,通过专题党课、研讨交流、实地研学等形式,引导干部深刻理解"牢记使命"的政治品格、"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绿色发展"的科学理念。例如,可组织干部到塞罕坝展览馆开展沉浸式学习,通过珍贵史料、实物展示和场景还原,直观感受三代塞罕坝人"一棵松"到"百万林"的创业历程。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可结合地方发展战略,引导干部思考如何将塞罕坝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行动。如在乡村振兴工作中,鼓励干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扎根基层一线,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同时,建立学习成果转化机制,通过撰写心得体会、开展案例分析等方式,促进干部将精神内涵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行为准则。
二、强化实践淬炼:在实干中磨砺担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塞罕坝精神的形成,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务林人在高寒荒漠中的艰苦实践。干部队伍建设同样需要在实践中锤炼过硬本领。可建立"一线练兵"机制,选派干部到重大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主战场挂职锻炼,让干部在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能力。例如,在生态修复工程中,组织干部参与项目规划、实施和监管,使其深刻理解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要求。
同时,要注重实践过程中的跟踪培养。通过建立导师制、定期谈心谈话等方式,及时了解干部在实践中的思想动态和工作进展,帮助其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对于在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干部,要给予表彰奖励和晋升机会,形成鲜明的用人导向。例如,围场县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组织干部参与疫情防控、环境整治等工作,有效提升了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执行能力。
三、完善制度保障:构建长效机制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将塞罕坝精神融入干部队伍建设,需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在考核评价方面,可将塞罕坝精神践行情况纳入干部考核指标,重点考察干部在生态保护、艰苦创业、服务群众等方面的表现。例如,人民银行阜新市分行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作为干部评价的重要标准,形成了"π"管理方法,有效推动了干部队伍建设。
在激励机制方面,要建立健全正向激励与容错纠错机制。对于在工作中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干部,要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失误的干部,要给予宽容和指导。例如,塞罕坝机械林场通过设立体现行业特点的薪酬项目,激发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要加强监督管理,通过定期开展警示教育、廉政谈话等方式,引导干部廉洁自律、干净干事。
四、营造文化氛围:让精神传承蔚然成风
文化是精神的载体。塞罕坝精神的传承,需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可通过开展主题演讲、文艺创作、典型宣传等活动,弘扬塞罕坝精神,激发干部的情感共鸣。例如,三北局通过举办"弘扬塞罕坝精神,筑牢绿色长城"主题活动,组织干部职工讲述身边的感人故事,有效增强了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要注重文化阵地建设。可依托塞罕坝展览馆、党性教育基地等平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通过开展现场教学、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干部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塞罕坝精神的力量。例如,塞罕坝机械林场通过拓展展览馆功能,搭建生态资源监测平台,为干部教育培训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此外,还可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塞罕坝精神的典型案例和先进事迹,扩大精神影响力。
塞罕坝精神是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宝贵财富。通过筑牢思想根基、强化实践淬炼、完善制度保障、营造文化氛围,可将塞罕坝精神深度融入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干部队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这不仅是对塞罕坝精神的高度肯定,更是对广大干部的殷切期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让我们以塞罕坝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绿色发展,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