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20 作者:崔老师
塞罕坝精神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其核心内涵为干部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动力。本文从精神内涵、教育转化、实践创新等维度,探讨如何将塞罕坝精神融入干部培养体系,助力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
一、塞罕坝精神的核心内涵与时代价值
塞罕坝精神以“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为核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迎难而上、久久为功的精神品格。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这种精神不仅为生态治理提供了实践范本,更成为锤炼干部意志力、执行力和创新力的重要资源。例如,塞罕坝林场三代人历时60年将荒漠变为林海的壮举,正是干部担当使命、攻坚克难的生动写照。这种精神内核为干部培训提供了鲜活的教材,帮助其在复杂环境中坚守初心、主动作为。
二、教育转化: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构建
塞罕坝教育基地通过“实地教学+情景模拟”的模式,将精神培育与实践能力提升深度融合。例如,学员通过参与林场治理模拟项目,学习科学造林技术与团队协作方法;通过走访护林员家庭,感悟基层工作的艰辛与责任。这种沉浸式教学使干部在理论学习中增强使命感,在实践中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据显示,接受培训的干部在后续工作中推动绿色项目的成功率较传统培训模式提高30%以上。
三、实践创新:以精神驱动基层治理升级
塞罕坝精神的实践价值在于激发干部创新思维与务实作风。某地党员干部借鉴塞罕坝治沙经验,采用“分片承包+科技监测”模式治理荒漠化,三年内实现植被覆盖率提升40%,带动农民年均增收2000元。这一案例表明,精神力量能转化为具体行动方案:干部通过学习塞罕坝人的“啃硬骨头”精神,在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领域主动破解难题,形成“干中学、学中干”的良性循环。
四、青年培养:精神传承与人才梯队建设
塞罕坝青年护林员刘鑫洋的事迹展现了精神传承的当代意义。年轻干部通过参与林场标准化营林区建设、防火瞭望等任务,在实践中锤炼吃苦耐劳品质。某高校与塞罕坝共建的“薪火·绿梦”实践团队,通过微党课、共建植树等活动,将精神内化为青年服务基层的行动力。这种“老带新”模式既延续了精神血脉,也为基层治理储备了兼具专业素养与奉献精神的青年力量。
五、可持续发展: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
塞罕坝精神的长效培育需依托制度创新。当前,多地已将精神教育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例如丹凤县通过“三学三讲三比”活动,推动干部在招商引资、信访维稳等一线岗位践行精神内核。同时,数字化手段的引入(如虚拟实景教学)进一步扩大了培训覆盖面。这种“制度+技术+实践”的三维模式,为精神转化为干部实践能力提供了可持续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