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17713145404

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塞罕坝精神如何点亮党员干部服务初心

时间:2025-05-27      作者:崔老师

ce087069-0803-434f-a540-27cb3c0908f8.jpg

  一、从使命传承中汲取责任动力

  塞罕坝林场的建设历程,是一部以使命为引领的奋斗史诗。从1962年369名建设者挺进荒漠,到三代人接力造林112万亩,塞罕坝人始终将“为国植绿”的信念深植于心。这种信念源于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也映射出党员干部服务意识的核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党员干部在学习塞罕坝精神时,需深刻理解“使命”二字的分量,将其转化为服务基层的行动力。例如,面对群众反映的困难,应主动下沉一线,用“脚上沾泥土”的务实作风回应期待,而非停留于口号式承诺。这种从历史中提炼出的责任感,正是服务意识强化的根基。

  二、以艰苦奋斗锤炼实干作风

  塞罕坝的创业史充满艰辛:没有房屋便搭窝棚,没有粮食便啃咸菜,零下40℃的严寒中仍坚持植树造林。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为党员干部树立了鲜明的标杆。服务群众同样需要直面困难的勇气。例如,在乡村振兴中,部分干部可能因基础设施薄弱、群众观念滞后而产生畏难情绪。此时,学习塞罕坝人“不叫风沙虐京城”的坚韧,有助于破除“等靠要”思想,主动寻找解决方案。通过走访调研、精准施策,将政策红利转化为群众获得感,方能真正实现服务效能的提升。

  三、用绿色发展厚植为民情怀

  塞罕坝林场的生态效益惠及京津地区,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诠释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时,亦需将长远利益置于首位。例如,在推动环保政策时,不能因短期经济压力而放松监管,而应像塞罕坝人那样,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谋划未来。通过发展绿色产业、推广清洁能源,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带动群众增收,从而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这种以民为本的决策思维,正是服务意识深化的关键。

  四、以创新突破激发担当精神

  塞罕坝人通过科学育苗、机械造林等技术突破,将荒漠变为林海。这种创新精神对党员干部具有重要启示:服务群众需打破固有思维。例如,在基层治理中,可借鉴“网格化管理”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响应速度;在扶贫工作中,可探索“合作社+农户”模式,增强群众内生动力。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在于工作方法的优化。党员干部应主动学习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灵活应用,让服务更接地气、更富实效。

  五、从榜样力量中凝聚奋进合力

  塞罕坝人的事迹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党员干部可通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群众认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以自身行动树立榜样。例如,在抗洪抢险中带头冲锋,在疫情防控中坚守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的理念。这种榜样的力量不仅能强化服务意识,还能增强群众对政策的信任感,形成良性互动。当干部与群众目标一致、步调统一时,服务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结语:以塞罕坝精神照亮服务之路

  塞罕坝精神的本质,是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这种精神既是服务群众的指南针,也是攻坚克难的助推器。通过传承使命意识、锤炼实干作风、厚植为民情怀、激发创新活力,服务意识将在实践中不断升华。唯有如此,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无愧于人民的答卷。

课程咨询
老师在线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行程咨询

17713145404


老师微信
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