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17713145404

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塞罕坝精神:党章党史教育的生动教材

时间:2025-06-03      作者:崔老师

27745d12-8b80-4be4-a9af-d140fdad38d5.jpg

  一、塞罕坝精神的核心内涵与党章党史教育的契合点

  塞罕坝精神以“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为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精神体系与党章党史教育在多个层面形成深刻呼应。党章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塞罕坝人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了这一理念。从1962年369名创业者奔赴荒漠,到如今百万亩林海的奇迹,塞罕坝人始终将党的初心使命转化为实际行动,展现了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担当。这种精神力量与党章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要求高度契合,为党章党史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案例支撑。

  二、理想信念的根脉:从荒原到林海的精神传承

  理想信念是塞罕坝精神的灵魂,也是党章党史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塞罕坝人以“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环境为起点,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践行着“沙漠变绿洲”的誓言。1964年,承德二中六名女学生主动放弃升学机会奔赴塞罕坝,她们在零下40℃的严寒中植树造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忠诚的信仰力量。这种精神传承与党章中“坚定理想信念”的要求一脉相承。通过学习塞罕坝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奉献精神,能够帮助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党章中关于“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庄严承诺,增强党性修养的实践自觉。

  三、艰苦奋斗的底色:新时代党性锤炼的生动课堂

  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的鲜明特质,也是党章中“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具体体现。在建场初期,塞罕坝人“先治坡、后治窝”的奋斗历程,生动展现了共产党人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品格。时任林场技术副场长张启恩为稳定队伍,将全家户口迁至坝上,却因长期劳累落下终身残疾。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与党章中关于“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要求高度一致。通过挖掘塞罕坝人在高寒育苗、机械造林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如“三锹半人工缝隙植苗法”),能够为党员干部提供克服困难、开拓创新的实践启示,强化党性锤炼的时代性。

  四、绿色发展观的实践: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担当

  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也是党章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落脚点。塞罕坝人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证明,生态修复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政治责任。从最初年均存活率不足8%的困境,到如今森林覆盖率82%的生态屏障,这一转变背后是共产党人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践行。通过分析塞罕坝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方面的生态效益(如成功锁住浑善达克沙地南侵),能够帮助党员干部理解党章中关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部署,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性教育的系统框架。

  结语:以塞罕坝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塞罕坝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理想信念、奋斗品格和生态理念,为党章党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样本。通过深入剖析这一精神的形成逻辑与时代价值,能够帮助党员干部在学思践悟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在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塞罕坝精神将继续发挥其独特而持久的教育价值,成为锤炼党性的精神丰碑。


课程咨询
老师在线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行程咨询

17713145404


老师微信
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