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17713145404

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塞罕坝精神与群众路线的深刻共鸣

时间:2025-06-04      作者:崔老师

  一、群众路线的实践根基

  群众路线的核心在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理念在塞罕坝生态修复工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1962年林场成立之初,数以千计的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扎根高寒荒漠,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群众力量的伟力。据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记载,当年承德地区行署发动围场县群众捐粮捐菜支援林场建设,许多家庭将仅剩的口粮送往坝上,这种“群众支援群众”的场景,正是群众路线最生动的注脚。

  二、使命传承中的群众智慧

  塞罕坝精神的本质是“牢记使命”,而使命的践行离不开群众智慧的支撑。1964年,承德二中六名女学生主动放弃升学机会奔赴坝上,从倒大粪到育苗造林,她们用青春验证了群众创造力的无限可能。这种“群众中蕴含的智慧”,在后来的生态修复中持续迸发——通过“干部与工人交心”“领导、技术人员、群众相结合”等机制,塞罕坝逐步摸索出“三锹半人工缝隙植苗法”等创新技术,将树苗成活率从8%提升至90%以上,充分展现了群众路线在解决复杂问题中的独特优势。

  三、生态共建中的群众纽带

  群众路线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一原则在塞罕坝的生态经济转型中得到深化。通过推行森林旅游、绿化苗木等绿色产业,当地实现了从“木材生产”向“生态服务”的转变。如今,塞罕坝林场周边312个村庄的群众,每年5月至10月参与植树造林工作,这种“群众参与生态保护”的模式,不仅巩固了生态成果,更让群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正如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所言:“人民群众是我们造林的靠山”,这种“生态共建共享”的理念,正是群众路线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

  四、精神传承中的群众共鸣

  塞罕坝精神的传承始终与群众情感紧密相连。从“六女上坝”的青春奉献,到“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代际传承,这种精神力量通过群众间的口耳相传不断延续。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塞罕坝经验被推广至千松坝林场、黄土梁子林场等区域,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生态治理网络。这种“群众自发传播精神力量”的现象,印证了群众路线在文化传承中的持久生命力。


课程咨询
老师在线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行程咨询

17713145404


老师微信
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