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01 作者:崔老师
在河北北部,有一片曾经飞沙走石的荒原,如今变成了百万亩林海。这个被称为"绿色奇迹"的地方,孕育出一种独特的精神基因。当我们在思政课堂上反复讨论价值观培养时,这片林海给出了最生动的答案。
一、从治沙到治心:精神力量的时空转换
上世纪60年代,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创业者进驻塞罕坝。他们用三代人的时间证明:改变自然的前提是改变自己。最新调查显示,85%的大学生认为当代教育缺乏这种长期主义精神。当思政课还在用理论解释奉献时,塞罕坝的每棵树都在讲述什么是真正的坚守。
二、科学精神与集体主义的化学反应
在年均气温零下1.3度的环境下,塞罕坝人创造了育苗成活率从8%到95%的飞跃。这不是浪漫主义叙事,而是科学态度与团队协作的典范。某高校的跟踪研究表明,将这类案例融入课程后,学生对集体主义的认同度提升37%。
三、生态文明的活教材
现在的塞罕坝每年释氧57万吨,这个数字背后是55本工作日记、160余项技术创新。当环保教育还停留在口号阶段时,这里的每项数据都能转化为教学素材。某师范院校的实践表明,结合具体生态案例的思政课,学生参与度提高2.3倍。
站在林场瞭望塔上,能看到不同树龄的林木形成的色带。这种层次感恰似思政教育应有的样态——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现实温度,更要有未来向度。当教育还在寻找方法论时,塞罕坝已经用年轮写好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