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03 作者:崔老师
站在塞罕坝的林海中,风掠过松涛的声音里,藏着比年轮更厚重的密码。这片从荒漠中生长出的绿洲,60余年间的每寸变化,都在书写着一种精神的传承——这就是被镌刻在年轮里的塞罕坝红色基因。当我们谈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时,为何要回溯这片林海的过往?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铁锹与树苗的对话里,藏在风雪中不肯熄灭的篝火中。
塞罕坝的红色基因,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从当年369名创业者扛着"向沙宣战"的旗帜走进荒漠,到如今三代人接力守护百万亩林海,这种基因的内核始终清晰:是面对"黄沙遮天日"时的决绝,是"一棵松"背后的执着,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担当。人民日报曾这样描述塞罕坝的变迁:"从一棵树到一片海,是精神的生长,也是信仰的扎根。"这种生长与扎根,恰恰与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核心诉求形成了奇妙的共振——作风建设所要锻造的,不正是面对难题时的担当、面对诱惑时的坚守、面对群众时的赤诚吗?
有人说,塞罕坝的红色基因是"苦出来的",这话不算错。但更准确地说,它是在"如何苦"的选择中沉淀下来的。创业初期,创业者们住着窝棚,喝着雪水,却在账本上一笔笔记下树苗的成活率;面对病虫害,他们不是蛮干,而是翻遍资料摸索规律,最终找到科学防治的法子。这种"苦中求进"的智慧,与当下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中强调的"务实"不谋而合。某基层单位曾在推进一项民生工程时遭遇阻力,干部们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像塞罕坝人研究树苗那样,逐户走访摸清症结,最终用接地气的方案化解了矛盾。这种从"蛮干"到"巧干"的转变,正是塞罕坝红色基因在作风建设中的隐性流动。
红色基因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塞罕坝的创业者或许不会想到,他们当年种下的不仅是松树,更是一种可迁移的精神模板。当一些地方的党员干部抱怨"群众工作不好做"时,不妨看看塞罕坝人是如何对待每一棵树苗的——他们知道哪片土壤适合哪种树种,就像知道群众的需求需要精准回应。某地区在开展基层治理时,借鉴这种"精准培育"的思路,不再搞"一刀切"的政策,而是根据不同社区的特点制定方案,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这种转变,本质上是将塞罕坝"因地制宜"的红色基因,转化成了作风建设中"为民服务"的具体能力。
作风建设最怕"一阵风",而塞罕坝红色基因最显著的特质,是"久久为功"。从荒漠到林海,不是一代人的冲刺,而是三代人的接力。这种"接力"里,藏着对"功成不必在我"的深刻理解。当下,一些党员干部存在的"短期政绩思维",恰恰需要这种基因来对冲。某生态保护区的干部们,接过上一任留下的未完成的治理项目,不急于换新摊子,而是持续投入,最终让生态效益逐步显现。这种"不换频道抓落实"的定力,正是塞罕坝红色基因在作风建设中最珍贵的馈赠。
解构塞罕坝红色基因与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关联,会发现两者的本质都是"人"的塑造。红色基因提供的是精神坐标,作风建设则是将坐标转化为行动的过程。当党员干部真正读懂林海深处的密码,就会明白:作风的锤炼,从来不是在会议室里完成的,而是在像塞罕坝人那样,把每一步脚印踩进泥土里,把每一份初心融进实事中的过程里。这或许就是这片林海给予我们的最深刻启示——红色基因的生命力,终究要靠作风建设的实践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