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8 作者:春风的浪子
站在塞罕坝百万亩林海前,很难想象这里曾是飞沙走石的荒漠。这片用三代人青春浇灌出的绿色奇迹,如今正成为锤炼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独特课堂。当党建遇上生态,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清晨的塞罕坝,薄雾在林间流淌。参加培训的党员干部踩着松软的落叶,触摸着粗糙的树干纹理。这些看似普通的动作,却是课程设计者的精心安排。通过五感体验,让参与者与这片土地建立情感联结。一位来自南方的学员说:”当手指划过树皮时,仿佛触摸到了建设者们的坚韧。”
培训课程摒弃了传统说教,转而采用”情境还原”的方式。学员们分组模拟当年治沙造林的情景:测算风向、选择树种、制定方案。失败、调整、再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有学员在总结中写道:”当亲自体验后,才真正理解什么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
塞罕坝精神最打动人的,是其展现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培训特别设置了”时空对话”环节,让当代党员干部与历史建设者展开思想交流。这种跨越时空的对照,往往能引发深度反思。数据显示(来源:党建研究杂志),参与过此类培训的党员干部,在后续工作中表现出更强的使命感和创新意识。
夜幕降临,篝火旁的故事分享成为培训的另一个高潮。老林业工人用朴实的语言讲述当年的艰难岁月,没有豪言壮语,却让听者动容。这种真实的力量,胜过千言万语的理论灌输。一位年轻干部感慨:”原来信仰可以如此具体,它就藏在每一棵树的年轮里。”
塞罕坝特色党建培训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找到了理想信念教育的”锚点”。将宏大的价值追求,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传承的具体实践。当学员们离开时,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颗被这片绿色长城滋养过的心灵种子。
这种培训模式正在产生涟漪效应。多个地区开始探索将本地特色资源转化为党性教育载体。但塞罕坝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学场所,更是一个持续生长的精神符号。正如一位培训导师所说:”我们不是在讲述历史,而是在延续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