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17713145404

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塞罕坝红色教育:3 条朝圣路线唤醒初心

时间:2025-09-05      作者:春风的浪子

松针落在掌心,像一枚细小的印章,把 “牢记使命” 四个字轻轻盖在皮肤上。许多学员说,踏进塞罕坝红色教育路线的第一站 —— 尚海纪念林,胸口就被一股潮乎乎的东西堵住,说不清是愧疚还是振奋。林子里没有纪念碑,只有一棵比教学楼还高的落叶松,树皮裂得像老书记的手背,裂缝里渗出琥珀色的树脂,像不肯结痂的伤口。讲解员把音量压得很低:“这棵树是 1962 年第一批造林人插下的铁锹柄,后来锹柄发芽,就成了现在的模样。” 人群里忽然安静,连呼吸都放轻,仿佛怕惊动那截仍在生长的锹柄。


继续往深处走,沙地柏把根须扎进黄沙,像不肯撤退的战士。塞罕坝精神研学手册里写着 “艰苦创业”,可直到看见那些根系裸露在地表、却依然把枝条举向天空的柏树,才读懂这四个字的重量。有人蹲下去,用指尖丈量根须的长度,忽然发现自己的手掌和根须一样粗糙 —— 原来精神不是口号,是皮肤与泥土互相磨损后留下的茧。


第二条动线藏在七星湖的后山。那里没有铺装路面,只有林场老职工踩出的羊肠小道。每走五十步,就能看到一块石头压着一张褪色的粮票,石头缝里插着松枝。这是当年造林队 “以树代粮” 的见证:粮食不够,就用松针熬汤,把省下的口粮换成树苗。现在粮票成了书签,风一吹,哗啦啦响,像翻动的账本。党员干部们排成一列,弯腰把粮票重新压好,动作轻得像在整理档案。有人低声说:“原来账本也可以长成森林。”


第三条动线最陡峭,要爬上海拔 1900 米的亮兵台。台阶由废旧枕木搭成,踩上去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像老林场长在咳嗽。山顶只有一块青石板,上面刻着 “绿色发展” 四个字,落款是 2017 年。讲解员让大家背对字迹,面对林海:“你们看到的绿色,是前人用骨头当肥料种出来的。” 风从坝上吹来,松涛声里夹着铁锹敲击石头的回响。有人偷偷抹泪,泪珠落在鞋尖,很快被风吹干,只留下一圈盐渍,像一枚小小的勋章。

t04a736fd512ddda5b6.jpg

下山时,夕阳把林子染成橘红色。学员们排成纵队,影子被拉得很长,像一排移动的标尺。领队的党校老师忽然停下,指着远处一片新栽的云杉:“那是我们昨天种的,三年后,它们会接替老林子站岗。” 人群里爆发出掌声,掌声惊起一群野鸽子,翅膀拍打的声音像密集的鼓点。有人把笔记本撕下一页,写上 “我来接班”,折成纸飞机塞进树坑。纸飞机被湿土压住,只露出一个角,像一枚未寄出的信。


回到宿舍,熄灯号响过很久,还有人站在窗前。窗外,塞罕坝红色教育路线的路灯像一串橘黄色的松果,照着那些仍在摇晃的树梢。风从玻璃缝里钻进来,带着松脂和腐殖土的味道。有人忽然明白:朝圣不是抵达,而是把脚印留在泥土里,等后来者辨认那些深浅不一的凹痕。凹痕里藏着答案 —— 为什么一棵树可以记住一把铁锹,而一个人可以记住一片森林。


第二天清晨,林场广播响起《我的祖国》。学员们排成纵队,把帽子捏在手里,像捧着一捧土。阳光穿过松针,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无数枚小小的党徽。领队的老师没有喊口号,只说:“今天你们看到的每一棵树,都是前人写给后人的信。” 队伍沉默地移动,鞋底碾过松针,发出沙沙的响声,像翻动信纸的声音。有人弯腰捡起一枚松果,攥在手心,像攥住一颗滚烫的心脏。


课程咨询
老师在线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行程咨询

17713145404


老师微信
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