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15 作者:远舟
“三色课堂” 不是简单把教室搬到林海,而是把整片塞罕坝变成一本立体教科书。红色板块,学员在马蹄坑营林区旧址重温入党誓词,听第一代务林人回忆零下四十度睡雪窝的往事;绿色板块,每人认领一株樟子松,从挖坑、培土到挂树牌,亲手把根扎在沙地里;金色板块,把课堂搬到展览馆,看卫星遥感图里绿色版图逐年扩张,再算一笔生态账,明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不是口号,而是可量化的 GDP。
有人质疑,党建课搞种树会不会跑题?答案藏在年轮里。当年林场党委立下 “不绿塞罕坝,誓死不下山” 的军令状,如今学员在相同坐标点挥锹,铁锹与沙粒摩擦的声音,和六十年前一模一样。这种时空重叠的震撼,比任何 PPT 都锋利。
课程设计故意留一道裂缝:每棵树苗只给七成水量。学员必须在现场协商,是抢水保活,还是牺牲部分保整体。没有标准答案,却逼出真实党性 —— 有人让出自己配额,有人连夜开沟引水,争论声混着松涛,党性在缺水处显影。
更出人意料的是金色板块的 “反向考核”。学员分组测算,如果砍树卖木材,短期收益是多少;如果继续护林,碳汇交易、旅游收入、品牌溢价又是多少。数字冷冰冰,但对比之后,多数人手心出汗 —— 原来守住绿色,才是最大的政治账。
培训结束不拍合影,只留一张坐标图。三个月后,学员会收到一张无人机拍摄的回访照片:自己种的那株树,活了没有。有人收到的是一片绿点,有人收到的是枯枝,这种延迟反馈,比现场打分更刺骨。
塞罕坝党校负责人说,三色不是并列,而是递进:红色解决 “为什么干”,绿色教会 “怎么干”,金色验证 “干得值”。当党性教育能用年轮、用遥感图、用银行流水来佐证,空洞的口号就长出了牙齿。
离开林场时,大巴车不开空调,车窗全开。风沙灌进来,学员下意识眯眼,又集体沉默。那一刻,他们懂了什么叫 “把风沙关进林子里”—— 党性不是文件,是喉咙里的沙粒,是手心的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