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13 作者:远舟
风沙吹不灭松枝间的微光,却能点燃胸腔里的火。塞罕坝红色教育把党课搬进林海,让学员脚踩腐殖土、耳听松涛吼,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从口号变成心跳。有人疑惑:一堂课而已,真能扎根?答案藏在三处细节。
第一处,是 “气味党课”。讲师不拿讲稿,拎起半袋落叶腐土,让学员闭眼深嗅。潮湿里带松脂辛辣,像极六十年前的篝火味。那一刻,书本上的 “艰苦创业” 四个字突然有了重量,压得人鼻尖发酸。
第二处,是 “年轮党课”。老林工把锯开的落叶松横截面朝学员一递,一圈圈纹理像电波图。最窄的那道年轮,对应的是零下四十度的冬季。学员指尖划过凹陷,心里自动响起一句:原来 “坚守” 不是形容词,而是木头里冻裂又愈合的疤。
第三处,是 “回声党课”。站在望海楼旧址,讲师关掉扩音器,让学员对着山谷喊自己的名字。回声折返时,被风削得支离破碎,像先辈在回应。有人突然明白:奉献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人与山互相喊名字,直到嗓音沙哑仍不停止。
三处细节串成一条暗线:把抽象精神翻译成可触、可嗅、可疼的感官体验。塞罕坝红色教育的高明,在于它拒绝 “我讲你听” 的惯性,转而让大地开口,让树木作证。学员离开时,鞋底沾的泥比笔记更厚,心里却轻得像刚发芽的樟子松。
有人问:这套办法能否复制?答案在风中。若别处也有愿意弯腰嗅土、伸手摸树、张口喊山的讲师,泥土党课自会发芽。若没有,再精美的 PPT 也只是一场投影。塞罕坝的红色教育,终究是一场人与自然的合谋 —— 人把信仰埋进土,自然用六十年的风雪替它浇水。
下课铃从不响起,因为松涛就是铃声。学员转身下山,背后林海翻涌,像一句无声的叮嘱:别回头,把根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