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19 作者:远舟
塞罕坝精神不是口号,而是一把钥匙。它打开的不止是荒漠变绿洲的奇迹,更是基层党建困局的暗锁。许多支部年年喊创新,材料越写越厚,群众却越走越远;文件层层转发,党员依旧 “潜水”。问题出在哪?出在精神缺位、路径断档、方法空心。把塞罕坝精神嵌入基层党建,不是贴标签,而是重新校准价值坐标,让组织力像樟子松一样扎根、抽枝、成林。
突破口一:把 “忠于使命” 转化为支部核心功能
塞罕坝人当年一句 “向风沙进军”,把国家任务刻进骨髓。今天的支部,同样需要一句让党员心跳加速的使命宣言。做法可以极简:围绕本区域最尖锐的矛盾,支部公开立下一项 “军令状”,例如 “三年内把河道黑臭指数降到零”。目标一旦钉在墙上,支部会自觉把学习、议事、服务全部拧到这根轴上。党员身份不再是会议签到,而是冲锋资格。群众看得见水清了,自然信这个组织。
突破口二:把 “艰苦创业” 升级为资源整合机制
老一代坝上人在零下四十度育苗,今天不可能让党员也去喝雪水。但 “艰苦” 的内核是 “用最小成本撬动最大改变”。支部可以建立 “红色众筹账本”:把辖区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可共享的设备、技术、人力列成清单,谁缺什么就扫码对接。资源不再向上等,而是横向流。一次对接省下十万经费,相当于在精神层面复刻了 “一把铁锹造林” 的奇迹。党员在账本里留下痕迹,比在群里点赞更有质感。
突破口三:把 “绿色发展” 下沉为党员日常考核
塞罕坝的绿,不是颜色,而是结果导向。支部考核党员,不妨把 “绿” 拆成可量化的三件小事:一年认领一棵树、一周巡河一次、一月向群众汇报一次问题解决进度。积分不排名,只公示。谁的分低,不用谈话,群众的眼神就是压力。久而久之,“绿色发展” 从标语变成习惯,组织生活也从 “开会拍照” 变成 “干完再总结”。
有人担心:精神这么虚,怎么落地?不妨反向思考:如果塞罕坝人当年也等资金、等图纸,林子永远长不出来。精神的可贵,正在于它先给出方向,再倒逼方法。基层党建缺的从来不是经费,而是敢于把精神当图纸的魄力。支部一旦学会用精神解题,就会发现:群众不是被服务的对象,而是共同创业的合伙人;党员不是被管理的成员,而是自带资源的节点。
当 “忠于使命” 成为支部灵魂,“艰苦创业” 成为资源整合机制,“绿色发展” 成为考核刻度,基层党建就不再是文件里的章节,而是长在土地里的樟子松。风来时,树会弯腰,却不会断;基层遇到再大的难题,组织也会弯下腰去,把根扎得更深。这,就是塞罕坝精神留给我们的最大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