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08 作者:崔老师
塞罕坝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如何重塑干部思维,提升群众获得感?
在燕山山脉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塞罕坝机械林场历经三代人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将荒原变为林海,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塞罕坝教育基地近年来创新实践,通过沉浸式教育场景构建、长效机制建设、科技赋能教育创新等多维路径,推动红色文化深度融入干部思维方式与工作习惯,进而实现群众获得感与参与感的显著提升。
一、沉浸式教育场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塞罕坝教育基地以“场景化、体验式”为核心,打造立体化教育体系。基地依托塞罕坝展览馆、尚海纪念林等实体空间,结合VR技术构建“云端林场”,让学员通过三维建模、全景导览等科技手段,身临其境感受“六女上坝”“马蹄坑大会战”等历史场景。例如,2025年升级的塞罕坝展览馆VR展馆接入全国总工会平台后,累计吸引超50万人次在线学习,实现红色教育“零距离”覆盖。
在干部培训中,基地创新“理论授课+现场观摩+沉浸式体验”模式。国家税务总局承德市税务局2023年的培训案例显示,通过“重走造林路”“模拟防火演练”等实践环节,干部对塞罕坝精神的理解深度提升47%,并在后续工作中主动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税收政策制定(来源:国家税务总局河北省税务局)。
二、长效机制建设: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践行”
塞罕坝教育基地建立“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将红色教育纳入干部考核体系,要求学员制定“红色精神转化计划书”,明确在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工作中的具体举措;另一方面,通过“导师制”“轮岗制”等方式,推动干部在生态修复、产业帮扶等一线岗位深化实践。数据显示,参与基地培训的干部在基层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提升32%,群众满意度平均提高25个百分点。
在制度创新层面,河北省政府《关于推进塞罕坝机械林场“二次创业”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将红色文化教育与生态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碳汇+会议”“碳汇+司法”等模式,引导干部在绿色发展中践行红色精神。截至2024年,塞罕坝通过林业碳汇交易实现生态价值转化超1400万元,带动周边1.6万群众增收(来源: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三、科技赋能教育:从“传统课堂”到“智慧教育”
塞罕坝教育基地以数字化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生态。基地开发“塞罕坝云课堂”平台,整合300余部红色教育视频、2000余篇文献资料,支持干部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2024年推出的“红色文化AI助教”,通过智能问答、案例推送等功能,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45分钟。
在实践层面,基地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干部学习行为进行追踪评估。例如,通过分析学员在“生态保护模拟决策”模块中的表现,精准识别其思维短板,针对性推送“精准思维”“系统思维”等专题课程。这种“数据驱动”的教育模式,使干部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的决策准确率提升28%(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四、群众参与机制: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
塞罕坝教育基地将群众获得感作为检验教育成效的核心指标,创新“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联动机制。通过“红色文化+生态旅游”模式,基地开发“党员志愿服务岗”“群众体验日”等活动,邀请群众参与森林抚育、防火巡查等工作。数据显示,2024年累计开展群众参与活动127场,直接带动周边农家乐、手工艺品销售等业态收入增长18%。
在乡村振兴领域,基地推动“干部+农户”结对帮扶,将红色教育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例如,干部通过“绿色产业扶贫”项目,指导周边农户发展苗木种植、林下经济,带动10万余亩苗木基地建设,年产值达1.4亿元(来源:塞罕坝机械林场)。这种“授人以渔”的帮扶模式,使群众参与感提升35%,形成“干部干、群众看”到“干部群众一起干”的转变。
五、成效与启示: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塞罕坝教育基地的实践证明,红色文化融入干部思维与工作习惯,能够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数据显示,参与基地培训的干部在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创新举措数量增长41%,群众对干部工作的认可度提升至92%。更重要的是,这种“红色基因”的传承,正在培育新一代“生态卫士”——近三年来,塞罕坝青年干部流失率从15%降至3%,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扎根基层(来源: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
这一实践为新时代干部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红色文化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论。通过场景化教育、长效机制、科技赋能和群众参与,红色文化能够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最终实现干部成长与群众受益的良性循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塞罕坝教育基地正以“二次创业”为契机,持续深化红色文化与干部教育的融合创新。正如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所言:“我们不仅要守护好这片绿色林海,更要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这种将红色基因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的实践,为全国干部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塞罕坝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