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09 作者:干部学院崔老师
塞罕坝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与实践能力提升的绿色熔炉
一、塞罕坝精神:党性修养的核心内涵与时代价值
塞罕坝机械林场从“黄沙遮天日”到“百万亩林海”的生态奇迹,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一精神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更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生动教材。
1.牢记使命:忠诚于党的政治品格
塞罕坝建设者始终以“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为己任,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例如,第一代务林人王尚海举家扎根坝上,带领职工开展“马蹄坑大会战”,用行动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这种使命感要求党员干部在新时代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将政治站位转化为实际行动。
2.艰苦创业:攻坚克难的实践底色
面对高寒沙地的恶劣条件,塞罕坝人以“不绿塞罕坝,誓死不后退”的决心,创新“马蹄坑种植法”等技术,攻克造林难题。这种艰苦奋斗精神启示党员干部: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工作中,需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志,以实干破解发展瓶颈。
3.绿色发展:科学务实的治理智慧
塞罕坝通过生态修复与产业融合,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年生态服务价值达145.8亿元。这一实践印证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要求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树立系统思维,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二、塞罕坝教育基地的创新培训模式
塞罕坝教育基地以“沉浸式体验+理论升华”为特色,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干部培训体系。
(一)实地教学:在历史场景中强化党性认同
塞罕坝展览馆:通过珍贵史料与实物展示,学员可直观感受三代务林人的奋斗历程。例如,观看《塞罕坝宣传片》时,俯瞰万顷林海的震撼画面,能激发党员干部对“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精神的深刻共鸣。
尚海纪念林:在王尚海同志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让学员在先辈足迹中坚定理想信念。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单位的培训实践表明,这种仪式教育能有效增强党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专题课程: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的结合
精神内涵解析:邀请塞罕坝精神研究中心专家授课,系统解读“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时代价值。例如,赵云国主任在围场县年轻干部培训班上,通过“六女上坝”等故事,生动阐释了塞罕坝精神的实践逻辑。
案例研讨:结合塞罕坝“二次创业”中的生态修复、产业转型等案例,引导学员分析基层治理中的难点问题。例如,针对石质山阳坡造林难题,学员可通过“挖石换土、保水覆膜”等技术细节,学习科学决策与创新思维。
(三)互动实践:在模拟场景中提升能力
防火演练:参与望海楼火情监测、防火隔离带建设等实操项目,培养学员的应急处置能力。河北金融学院的辅导员培训中,学员通过模拟护林员日常工作,深刻体会到“责任重于泰山”的含义。
红色体验:组织学员参与“重走造林路”“育苗实践”等活动,在劳动中锤炼意志。例如,围场县年轻干部通过实地栽种树苗,切身体会到“一锹一镐”背后的艰辛与坚持。
三、党性修养与实践能力的转化路径
塞罕坝教育基地通过“学思践悟”一体化设计,推动党员干部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工作实效。
(一)政治能力:从思想认同到行动自觉
强化政治担当:通过学习塞罕坝人“对党忠诚、服务大局”的事迹,引导学员在工作中落实“国之大者”。例如,财政部辽宁监管局干部通过学习塞罕坝精神,将“过紧日子”要求融入预算监管,推动政策落地见效。
提升政治领悟力: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的重要指示精神,学员需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意义。例如,国家林草局党校学员通过联学活动,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与林草工作实际结合,制定针对性发展策略。
(二)实践能力:从理论认知到问题解决
基层治理能力:借鉴塞罕坝“网格化管理”经验,学员可学习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协调多方利益。例如,塞罕坝通过“联防联护”机制与周边社区合作,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这一模式为基层干部提供了参考。
创新执行能力:在石质山阳坡造林等案例中,学员可总结“技术攻坚+资源整合”的方法论。例如,塞罕坝通过“人工背苗+机械辅助”攻克地形难题,启示干部在改革创新中需兼顾科学性与灵活性。
(三)群众工作能力:从服务意识到位实践
密切联系群众:塞罕坝通过带动周边群众参与造林、旅游等产业,帮助2.2万人脱贫。学员可学习如何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化为具体行动,如在基层调研中倾听群众需求,制定精准帮扶措施。
凝聚群众力量:通过“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模式,塞罕坝形成了全民护林的良好氛围。党员干部可借鉴这一经验,在社区治理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四、长效机制:塞罕坝模式的推广与启示
塞罕坝教育基地的成功经验为新时代干部培训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1.课程体系的标准化与个性化结合
-基础课程:包括塞罕坝精神解读、生态治理案例等,确保学员掌握核心理论。
-定制课程:根据学员岗位需求,设计“乡村振兴”“应急管理”等专题模块。例如,大兴安岭十八站林业局通过“生态保护+产业发展”课程,提升干部专业能力。
2.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平台
-实地研学:依托塞罕坝展览馆、望海楼等实景基地,开展沉浸式教学。
-云端课堂:开发“塞罕坝精神”慕课、虚拟展馆等线上资源,扩大覆盖面。例如,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录制的系列慕课,已成为全国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素材。
3.考核评估的多元化设计
-过程考核:通过学习笔记、小组研讨等形式,评估学员的参与度与思考深度。
-实践考核:要求学员提交“问题解决方案”,如针对本地生态治理的可行性报告,确保学用结合。
结语
塞罕坝教育基地以“绿色课堂”为载体,将党性修养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融合,为党员干部提供了“补钙壮骨”的精神家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党员干部需以塞罕坝精神为指引,在学思践悟中提升政治素养,在知行合一中锤炼过硬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