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13 作者:崔老师
塞罕坝教育基地以“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为核心,深度融合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要求,通过沉浸式教学、理论研讨与实践锻炼,成为提升干部政治素养的重要平台。本文深入探讨其教育模式、实践成效及对干部队伍建设的深远意义,为新时代干部成长提供借鉴。
一、塞罕坝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干部政治素养的内在关联
塞罕坝精神植根于三代人半个多世纪的生态修复实践,其核心“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与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要求高度契合。从1962年369名创业者扎根荒原,到如今112万亩人工林海的生态奇迹,塞罕坝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政治品格。这种精神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更是锤炼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生动教材。
新时代干部需具备“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而塞罕坝人“献完青春献终身”的奉献精神,恰为这种政治素养提供了实践样本。例如,国家林草局党校第62期进修班学员在塞罕坝展览馆、尚海纪念林等教学点,通过实地感悟第一代建设者的奋斗历程,深刻理解了“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蓄水源”的政治使命。这种将抽象政治要求转化为具体实践的教育方式,使干部在情感共鸣中强化了政治认同。
二、塞罕坝教育基地的立体化教学体系与政治素养培育
塞罕坝教育基地构建了“理论+实践+研讨”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全方位提升干部政治素养。在理论层面,基地与国家林草局党校合作开发《不负青山不负人——解码塞罕坝精神》等教材,系统阐释塞罕坝精神的政治内涵。例如,承德市委党校将塞罕坝精神纳入干部培训必修课,通过专题党课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的重要指示,引导干部从政治高度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
实践教学是基地的特色优势。学员在月亮山望海楼与护林员面对面交流,在马蹄坑机械造林遗址参与模拟劳动,亲身感受“一棵松”到“万顷林”的蜕变过程。这种沉浸式体验使干部深刻认识到政治素养不仅是理论认知,更是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的实际行动。例如,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中层干部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参与生态修复实践,将塞罕坝精神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研讨环节则注重政治能力的提升。基地定期组织学员围绕“两山转化路径”“生态价值实现”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结合林草重点工作探讨政治责任的落实。这种“问题导向”的研讨模式,帮助干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决策能力。例如,国家林草局党校进修班与塞罕坝林场的联学活动,通过资源共享、互学互助,有效提升了学员的政治执行力。
三、塞罕坝教育基地对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实践启示
塞罕坝教育基地的成功实践,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三方面启示。首先,政治素养培育需强化历史纵深。通过学习塞罕坝从荒原到林海的历史,干部能深刻理解“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政治定力,避免急功近利的政绩观。例如,围场县将塞罕坝精神列为年轻干部“必修课”,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成长观。
其次,政治教育需融入实践场景。塞罕坝通过“实地+远程”互动平台,将生态修复、防火护林等工作场景转化为教学现场,使干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政治能力。这种“干中学”的模式,打破了传统理论教学的局限,更符合新时代干部成长规律。
最后,政治引领需形成长效机制。河北省政府明确提出打造塞罕坝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通过课程开发、智库建设等举措,将塞罕坝精神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这种制度化安排,确保了政治素养培育的持续性和系统性。例如,塞罕坝已累计开展教育培训35批次,服务18万人次,成为全国干部教育的标杆。
四、结语:让塞罕坝精神成为干部队伍建设的永恒养分
塞罕坝教育基地以其独特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创新的教育模式,成为新时代干部政治素养提升的重要阵地。通过将塞罕坝精神融入干部教育培训全过程,不仅为干部提供了精神滋养,更探索出一条政治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有效路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塞罕坝教育基地的经验将持续为干部队伍建设注入强大动力,推动广大干部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责任担当,书写绿色发展与政治建设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