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17713145404

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塞罕坝红色资源如何赋能大思政?这3个方法让深度学习更高效

时间:2025-05-14      作者:崔老师

  在京津冀生态屏障的核心区域,塞罕坝机械林场不仅是绿色发展的标杆,更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本文结合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承德市等地的实践经验,探讨如何通过资源活化、教学创新、协同育人三大路径,让塞罕坝红色资源在大思政课堂中释放更大效能。

  一、深度挖掘资源内核:从物理空间到精神谱系的立体呈现

  塞罕坝红色资源的独特性在于其将"红色基因"与"绿色实践"有机结合。这里不仅有1964年马蹄坑会战的历史遗址、尚海纪念林等物理空间,更有三代务林人"一棵松"精神的传承脉络。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通过建立塞罕坝研究院,组织师生实地访谈第一代务林人,整理出《选择塞罕坝无怨无悔》等系列慕课,将零散的历史片段转化为系统的教学资源。这种挖掘不仅停留于事件描述,更注重精神谱系的梳理——从"牢记使命"的政治担当,到"艰苦创业"的实践品格,再到"绿色发展"的时代价值,形成了多层次的教育维度。

  在资源转化过程中,承德市通过打造"塞罕坝精神研学路线",将月亮山望海楼、御道口村等地点串联成沉浸式学习场景。参与者在防火检查站体验护林工作,在展览馆观看珍贵影像,这种"空间叙事"使抽象的精神内涵具象化。据统计,该路线已接待社会各界人士30万人次,有效扩大了教育覆盖面。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立体化呈现并非简单的场景叠加,而是通过"问题链"设计引导深度思考:如在尚海纪念林设置"为什么王尚海选择将骨灰撒在林间"等议题,激发学习者对初心使命的深层感悟。

  二、创新教学实施路径:从单向灌输到多维互动的范式转型

  大思政深度学习生态的构建,需要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创作的歌舞剧《情系塞罕坝》,通过舞蹈、情景表演等艺术形式,将塞罕坝故事搬上舞台,累计演出100余场,观众近10万人次。这种艺术化表达不仅增强了感染力,更通过角色扮演、互动讨论等环节,使学习者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该校还开发了"青年打卡塞罕坝"新媒体产品,利用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用户可通过虚拟对话与"陈彦娴"等人物互动,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体验。

  此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为教学赋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学情,精准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利用智慧平台记录学习轨迹,构建过程性评价体系,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教育供给的精准度。

  三、构建协同育人网络:从单一主体到多方联动的生态体系

  塞罕坝红色资源的高效利用,需要政府、高校、林场等多方主体的协同。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与塞罕坝机械林场建立战略合作,共建"塞罕坝生态文明研究展示基地",实现校内基地与校外研学点的功能互补。这种校地合作不仅解决了资源分散问题,更通过联合开发课程、共享师资,形成了"理论教学-实践体验-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

  在社会资源整合方面,承德市将塞罕坝精神融入区域发展规划,通过生态旅游扶贫、绿色产业扶贫等项目,让学习者在参与乡村振兴中深化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解。这种"大思政"格局打破了传统教育的边界,使塞罕坝红色资源成为连接学校教育、社会建设、个人成长的纽带。

  四、结语

       从荒原沙地到绿色林海,塞罕坝的变迁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思政教材。在构建大思政深度学习生态的过程中,塞罕坝红色资源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教学素材,更在于其承载的精神内核能够激发学习者的情感共鸣与行动自觉。通过资源深度挖掘、教学模式创新、多方协同育人,我们能够将塞罕坝的"绿色奇迹"转化为思政教育的"红色动能",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课程咨询
老师在线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行程咨询

17713145404


老师微信
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