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16 作者:崔老师
一、塞罕坝干部教育培训的时代价值与现状
塞罕坝机械林场作为“地球卫士奖”获得者,其“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红色教育的兴起,塞罕坝依托生态建设成就和精神资源,积极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吸引了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学员。例如,围场县将塞罕坝精神列为年轻干部必修课,通过专题培训引导学员汲取精神力量。国家林草局党校塞罕坝分校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塞罕坝干部教育培训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二、塞罕坝干部教育培训面临的挑战
(一)同质化竞争加剧,特色优势待强化
当前,全国红色教育基地数量激增,部分基地在课程设计、教学形式上存在趋同现象。塞罕坝虽以生态建设为特色,但在红色教育领域仍需进一步突出差异化。例如,部分基地过度依赖传统讲授式教学,而塞罕坝可结合林场实地场景,开发“理论授课+现场观摩+互动研讨”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如隆化县税务局的培训模式,以增强吸引力。
(二)资源有限制约发展,基础设施需完善
塞罕坝地处偏远,交通、住宿等配套设施相对薄弱。以沧州市城管局组织的党务干部培训为例,单次培训预算仅3.5万元,反映出基层单位在资源投入上的压力。此外,师资力量分散、专业课程研发不足等问题,也限制了培训规模和质量的提升。
(三)学员需求多样化,精准化供给不足
不同层级、行业的干部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差异显著。年轻干部更注重实践案例和互动体验,而资深干部则倾向于理论深度和政策解读。例如,围场县年轻干部培训班通过线上授课和实地考察结合的方式,较好地满足了学员需求,但整体来看,塞罕坝仍需加强需求调研,设计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
三、塞罕坝干部教育培训的发展机遇
(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红色教育地位凸显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红色教育,《用好红色资源培育时代新人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要打造红色研学精品课程和线路,推动红色文化与教育融合。河北省政府也出台文件,支持塞罕坝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强化其精神高地地位。这些政策为塞罕坝干部教育培训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示范效应显著
塞罕坝的生态奇迹和精神价值已获得国际认可,其干部教育培训品牌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例如,国家林草局党校塞罕坝分校成立后,累计开展培训20余批次,覆盖1000余人次。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塞罕坝还可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如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成立塞罕坝精神研究院,推出系列学术成果,提升品牌内涵。
(三)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拓展培训场景
红色旅游的兴起为干部教育培训提供了新的载体。塞罕坝可依托展览馆、望海楼等景点,开发“生态+红色”研学线路,将教育培训与实地体验结合。例如,塞罕坝展览馆每年开展生态研学、红色教育活动100多场,吸引13万余人次参观,这种沉浸式教学模式既能增强学员体验,又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四、塞罕坝干部教育培训的创新路径
(一)强化特色课程研发,提升核心竞争力
结合塞罕坝生态建设实践,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例如,设置“塞罕坝精神与生态文明建设”“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技术”等专题课程,邀请林场一线工作者分享经验。同时,借鉴“理论授课+现场教学+研讨交流”的模式,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互动性。
(二)整合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政府支持、社会合作等方式,加大对塞罕坝干部教育培训的资源投入。例如,河北省政府提出实施“塞罕坝高端人才培养计划”,支持设立院士工作站,吸引专业人才。此外,优化交通、住宿等配套设施,提升学员体验感。
(三)精准对接需求,实现分层分类培训
建立学员需求调研机制,根据不同群体设计课程。对年轻干部,侧重实践案例和团队协作训练;对领导干部,强化政策解读和战略思维培养。例如,围场县年轻干部培训班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既保证了覆盖面,又提升了培训效果。
(四)深化区域合作,扩大品牌辐射力
加强与周边红色教育基地的合作,打造跨区域培训联盟。例如,联合西柏坡、狼牙山等基地,推出“河北红色教育精品线路”,共享师资和资源。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塞罕坝干部教育培训成果,吸引更多学员。
五、结语
在红色教育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塞罕坝干部教育培训既面临同质化竞争、资源有限等挑战,也拥有政策支持、品牌优势等机遇。通过强化特色课程、整合资源、精准供给和深化合作,塞罕坝有望在新时代红色教育格局中实现突破,成为全国干部教育培训的标杆。正如塞罕坝机械林场从荒原到林海的蜕变,其干部教育培训事业也将在挑战与机遇中不断成长,为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绿色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