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17713145404

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三维课堂筑魂塞罕坝绿色精神传承与创新

时间:2025-05-16      作者:崔老师

  红色教育作为传承革命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其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实效性直接影响教育成效。塞罕坝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其红色教育资源蕴含着“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精神内核。结合井冈山、延安等地的红色文化开发经验,塞罕坝可通过构建“理论授课+现场观摩+互动研讨”的立体化课程体系,提升红色教育的感染力与育人功能。

  一、理论授课:夯实红色教育的思想根基

  理论授课是红色教育的基础环节,需以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为支撑,引导学员深入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井冈山大学在红色教育中,将井冈山精神融入思政课程,通过开设“红色经典阅读”“革命传统教育”等专题课程,构建了“党章+党规党纪+党史学习教育”的核心课程体系。塞罕坝可借鉴这一模式,结合自身特色,开发以塞罕坝精神为主题的理论课程。例如,围绕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建设历程,设计“塞罕坝精神的历史渊源与时代价值”“生态文明建设与红色基因传承”等专题,邀请党史专家、林场老职工进行授课,确保理论内容的权威性与生动性。同时,可参考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的做法,将塞罕坝精神纳入干部培训、教师入职培训等内容,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强化学员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在理论授课方式上,需避免单向灌输,注重互动性与启发性。天津市委党校通过开设“红色经典阅读课”“党性修养访谈会”等模块,采用研讨式、访谈式教学方法,引导学员在交流中深化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塞罕坝可引入案例教学法,选取塞罕坝建设中的典型人物与事件,如“六女上坝”“夫妻望海楼”等,通过情景再现、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员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感悟精神实质。此外,可结合线上资源,如录制塞罕坝精神系列慕课,供学员自主学习,拓展理论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5143a426a9f-812c-4a65-8074-62a1e422ebc9.jpg

  二、现场观摩:激活红色教育的沉浸式体验

  现场观摩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环节,通过实地感受红色场景,可增强学员的情感共鸣。延安红色教育注重现场教学,通过组织学员参观革命旧址、重走长征路等活动,让学员在身临其境中接受精神洗礼。塞罕坝可依托自身的生态与红色资源,设计多元化的现场教学路线。例如,以塞罕坝展览馆、尚海纪念林、月亮山望火楼为核心,打造“艰苦奋斗路·绿色塞罕坝”主题线路,让学员通过参观历史文物、聆听现场讲解,直观感受塞罕坝人“一棵松”精神的传承与实践。同时,可参考江西赣州的做法,将红色教育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开发“生态研学+红色教育”的复合型产品,如组织学员参与植树造林、森林巡护等实践活动,在劳动中深化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解。

  现场观摩的效果取决于教学点的设计与讲解质量。雅安市在红色教育中,注重现场教学点的特色化与系统化,通过“理论导入—现场讲解—讨论互动—总结提炼”的流程,确保学员在行走中感悟历史。塞罕坝可优化现场教学流程,在每个教学点设置“微党课”环节,由讲解员结合实物、图片等资料,深入浅出地讲述历史背景与精神内涵。同时,可邀请塞罕坝建设者、护林员等“活教材”进行现场访谈,分享亲身经历与感悟,增强教学的真实性与感染力。例如,在尚海纪念林,可安排老职工讲述王尚海带领林场职工荒漠造林的故事,让学员近距离感受塞罕坝人的奉献精神。

  三、互动研讨:深化红色教育的认知与实践

  互动研讨是促进学员思维碰撞、提升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井冈山大学通过开展“红色拓展运动”“红色运动会”等活动,将红色教育与体育竞技相结合,激发学员的参与热情。塞罕坝可借鉴这一经验,设计多样化的互动研讨形式。例如,组织“塞罕坝精神与新时代使命”主题研讨会,让学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探讨如何将塞罕坝精神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动力。同时,可引入案例分析法,选取国内外生态建设的成功案例,如库布其沙漠治理、三北防护林工程等,引导学员对比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塞罕坝红色教育的创新路径。

  为提升互动研讨的实效性,需建立科学的组织与评价机制。华州区在红色主题思政课中,通过“行走的思政课”模式,将课堂教学与现场实践相结合,让学员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塞罕坝可参考这一做法,设计“情景模拟+小组研讨”的互动环节。例如,模拟塞罕坝建设初期的决策场景,让学员分组讨论如何应对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等问题,通过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员的问题解决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此外,可建立研讨成果评价体系,将学员的发言质量、参与度等纳入考核指标,确保互动研讨不流于形式。

66057549-0563-4c3d-862a-677f488a6007.jpg

  四、塞罕坝红色教育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在借鉴其他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塞罕坝需立足自身特色,构建具有地域辨识度的立体化课程体系。首先,应加强课程资源整合,将塞罕坝的生态资源、红色资源与地方文化有机融合,开发“生态+红色+民俗”的复合型课程。例如,在现场观摩环节,可安排学员体验满蒙民俗文化,了解当地群众在生态建设中的贡献,增强教育的综合性与吸引力。其次,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党史专家、培训本地讲解员等方式,打造一支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教师团队。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通过成立“塞罕坝研究院”,组织教师开展专项研究,为课程开发提供了智力支持,塞罕坝可借鉴这一模式,提升师资的专业水平。

  此外,还需建立课程效果评估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学员反馈等方式,及时了解课程的优缺点,为课程优化提供依据。雅安市通过“评教、评学、评管”三位一体的评估体系,确保红色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塞罕坝可参考这一做法,定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与完善。同时,可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通过举办红色教育研讨会、联合开发课程等方式,共享资源与经验,推动塞罕坝红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结语

  塞罕坝红色教育的立体化课程体系构建,需以理论授课为根基、现场观摩为载体、互动研讨为手段,结合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与自身资源特色,不断创新与完善。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实施,塞罕坝可将红色教育打造成传承塞罕坝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平台,为推动红色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课程咨询
老师在线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行程咨询

17713145404


老师微信
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