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17 作者:崔老师
塞罕坝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核心内涵,为新时代党员教育提供了深刻的思想滋养和实践指引。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将塞罕坝精神融入反腐防变教育,不仅能够强化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更能通过精神力量的感召,构建起抵御腐败的思想防线。本文从精神内核、实践路径和时代价值三个维度,探讨塞罕坝精神在党员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一、以“牢记使命”铸魂,夯实反腐防变的思想根基
塞罕坝人的初心是“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生态使命,这种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绝对忠诚,正是党员教育中亟需强化的政治品质。在反腐实践中,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根本原因在于对“为谁执政、为谁服务”的问题缺乏清醒认识。通过学习塞罕坝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奉献精神,党员干部能够深刻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涵。河北省纪委监委在纪检监察干部培训中引入塞罕坝案例,要求学员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审视自身职责,正是将精神力量转化为政治定力的生动实践。
二、以“艰苦创业”砺剑,锻造清正廉洁的作风品格
塞罕坝林场建设初期,第一代务林人面对“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恶劣环境,以“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零下43℃的严寒中创造绿色奇迹。这种迎难而上、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为党员作风建设提供了鲜活教材。在反腐教育中,可通过情景教学还原“六女上坝”等真实案例,让党员干部切身感受艰苦奋斗的深层价值。七台河市纪委监委开展“重走塞罕坝”实践活动,组织干部体验当年造林场景,使“清正廉洁”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行为准则,有效提升了拒腐防变的自觉性。
三、以“绿色发展”赋能,构建廉洁自律的长效机制
塞罕坝人用55年时间将荒漠变为林海,其“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生态理念,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智慧。这一理念启示党员教育要注重长效机制建设:一方面通过制度创新扎紧权力运行的笼子,另一方面以文化浸润培育廉洁土壤。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将塞罕坝精神纳入党员干部培训体系,要求各级部门建立“绿色政绩观”考核机制,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这种将短期行为约束与长期价值引导相结合的模式,为反腐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范式。
四、以“榜样力量”引路,激活自我革命的内在动力
塞罕坝精神的传承离不开王尚海、张启恩等模范人物的示范带动。在反腐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激励作用,通过挖掘“当代愚公”毛相林、“燃灯校长”张桂梅等事迹,构建多元化榜样体系。央视网曾报道某地纪委创新开展“清风讲堂”,邀请基层优秀党员讲述履职故事,使“忠诚干净担当”成为干部的行为自觉。这种“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教育形式,比单纯说教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塞罕坝精神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更是党性教育的宝贵财富。通过深挖其政治忠诚、奋斗精神和生态智慧,能够为新时代党员教育注入强大动力。当更多干部以“绿了荒原白了头”的坚守践行初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担当使命,全面从严治党必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