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20 作者:崔老师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如何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每一位奋斗者需要思考的课题。塞罕坝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核心内涵,为新时代的“赶考路”提供了深刻启示。通过挖掘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我们能够找到破解发展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忠诚使命:筑牢新时代的精神根基
塞罕坝的创业者们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诠释了“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初心使命。从1962年127名大学生响应号召奔赴荒漠,到如今百万亩林海的壮丽图景,三代塞罕坝人始终以忠诚为底色,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生态安全大局。这种精神品质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提供了标杆——唯有坚守使命、甘于奉献,才能在复杂环境中找准方向。例如,塞罕坝第一代护林员王尚海在极端条件下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题,其事迹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
二、艰苦奋斗:锻造攻坚克难的实践能力
从“黄沙遮天日”到“华北绿肺”,塞罕坝的奇迹源于一代代建设者面对恶劣环境时的顽强拼搏。他们改良苏联造林机械、创新全光育苗技术,在零下40℃的严寒中开辟出造林新路径。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对新时代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当前,无论是乡村振兴中的产业转型,还是科技创新中的技术攻关,都需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破解难题。河北省林业部门数据显示,塞罕坝林场通过推广森林经营模式,使当地碳汇交易收入年均增长12%,印证了实干创造价值的真理。
三、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塞罕坝从荒原到林海的蜕变,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循环经济模式,林场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这种可持续发展思路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范本。202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报告指出,塞罕坝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在新时代背景下,各地可借鉴其经验,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相结合,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在于其超越地域与行业的普适性。无论是基层治理中的创新实践,还是企业转型中的绿色升级,都能从中汲取力量。通过制度创新保障精神传承,如建立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生态研学活动等,让精神力量转化为具体行动。正如承德市近年推动的“生态强市”战略,正是对塞罕坝精神的生动践行。这种精神与时代需求的深度融合,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