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23 作者:崔老师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塞罕坝精神为干部树立绿色政绩观提供了重要启示。通过总结塞罕坝林场数十年的生态实践,结合当前地方治理需求,本文从理念革新、制度保障、实践路径三方面探讨如何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政绩考核体系,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一、从使命传承到责任担当:理念革新是根本
塞罕坝精神的核心在于“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这一理念要求干部突破传统政绩观的局限性。河北省塞罕坝林场三代务林人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证明,绿色政绩不是短期工程,而是需要代际传承的系统性事业。当前,许多地区将森林覆盖率、碳汇增量等生态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但仅有数据支撑仍显不足。干部需深入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层逻辑,将生态价值转化为民生福祉,例如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产业,让群众在生态保护中获得可持续收益。
二、从制度约束到协同治理:机制创新是保障
制度设计是构建绿色政绩观的关键环节。黑龙江伊春市通过建立“绿色政绩考核体系”,将森林资源状况、单位能耗等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框架,同时配套生态环保地方性法规,形成“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责任链条。山东省则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量化评估土地、水资源等指标,通过“生态账”与“经济账”并重的考核方式,倒逼干部转变发展理念。这些案例表明,通过制度创新既能约束短视行为,又能引导干部主动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三、从基层实践到区域联动:多维路径是关键
塞罕坝经验显示,绿色政绩观的落地需要因地制宜的实践探索。例如,吕日新老人在河北井陉县承包荒山造林,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既改善生态环境又带动村民致富;延安市吴起县提出“山上造林戴帽子、山腰农田系带子”的立体治理方案,将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这些实践表明,干部需立足地方实际,统筹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通过创新合作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最终形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构建绿色政绩观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干部需以塞罕坝精神为指引,在理念革新、制度创新和实践探索中不断突破,让绿色发展真正成为政绩考核的“硬指标”和群众认可的“幸福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