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24 作者:崔老师
在中华大地的北疆,塞罕坝从“黄沙遮天日”的荒漠变为“林海绿洲”的奇迹,不仅是一场生态革命,更是一场精神觉醒。这种以“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精神力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形成了深刻的内在关联。本文将从历史逻辑、价值维度和实践路径三个层面,探讨塞罕坝精神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意义。
一、历史逻辑:从荒漠到绿洲的精神传承
塞罕坝的绿色蜕变始于1962年三代建设者用59年时间完成的生态奇迹。在这片平均海拔1500米的高寒沙地上,建设者们创造了百万亩林海,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1.37亿立方米净水。这种“人定胜天”的实践背后,蕴含着对国家生态安全的深切关怀。正如清代皇家围场的兴衰史所揭示的,当个体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时,集体智慧才能迸发改变历史的力量。
塞罕坝精神的形成过程,本质上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具象化表达。建设者们面对极端环境时展现出的“六女上坝”等事迹,印证了个体牺牲与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这种精神传承超越了地域界限,将蒙汉满回等多民族群众团结在同一目标下,为新时代民族团结提供了生动范本。
二、价值维度:生态文明与民族精神的共振
在塞罕坝实践中,“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态理念实现了创造性转化。林场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等产业,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种发展理念突破了单一经济指标的束缚,构建起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多维价值体系。
从更深层次看,塞罕坝精神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生态维度。当京津冀地区的居民共享清洁水源时,当内蒙古牧民因生态屏障改善而受益时,不同民族间的利益联结更加紧密。这种基于生态福祉的共同体意识,比单纯的文化认同更具现实基础。
三、实践路径:从精神坐标到行动纲领
承德市将塞罕坝精神融入城市治理,通过保护避暑山庄等文化遗产,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理念的融合。这种实践模式证明,精神力量的转化需要具体载体支撑。当“艰苦创业”转化为科技创新驱动时,当“绿色发展”融入产业链条时,精神才真正成为生产力。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塞罕坝经验正在被创造性应用。河北丰宁等地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生态效益与农民增收双赢。这种实践表明,共同体意识的强化需要物质基础的支撑,而精神力量则为这种转化提供持久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塞罕坝精神的价值不仅在于创造了生态奇迹,更在于构建了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这种精神纽带通过生态实践强化了民族成员间的利益关联,通过价值共识深化了文化认同,最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