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17713145404

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从林海铸魂到课堂生根:塞罕坝精神激活思政教育 “生态链”

时间:2025-05-31      作者:崔老师

06a385c5-18f0-4fd8-a05b-87040ada3353.jpg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课题。塞罕坝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核心内涵,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独特的价值引领。通过将这一精神与生态文明理念相结合,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解,还能激发其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一、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映射:从荒漠到林海的启示

  塞罕坝的生态修复历程,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典型案例。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等高校通过组织学生赴塞罕坝实地考察,让学生直观感受“黄沙遮天日”到“林海绿洲”的巨变。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使抽象的生态理论转化为具象的认知,帮助学生理解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层逻辑。例如,学生通过参与植被调研、森林防火演练等活动,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更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意义。

  二、课程体系重构:从单一讲授到多维渗透

  高校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将塞罕坝精神融入专业教育。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通过野外实习课程,将“牢记使命”转化为具体行动指南,引导学生在生态修复实践中体会“艰苦奋斗”的现实意义。美术与设计学院则通过艺术创作活动,让学生以视觉语言诠释“绿色发展”的美学价值。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打破了传统思政课的边界,使精神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三、社会参与机制:从校园到林场的实践闭环

  通过建立校地合作机制,高校与塞罕坝机械林场形成育人合力。学生在参与植树造林、生态监测等活动中,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知行合一”的模式,既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实践空间,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与御道口牧场共建研学基地,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四、时代价值再审视:从历史经验到未来使命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国家战略全局,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愈发凸显。其蕴含的“迎难而上”“持之以恒”等品质,为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提供了方法论参考。高校通过挖掘这一精神的时代内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贡献青年力量。这种价值引领,使思政教育突破了知识传授的局限,成为塑造时代新人的精神坐标。

  五、创新路径展望:从局部探索到系统推进

  未来,需进一步完善塞罕坝精神的教育体系。一方面,可通过开发系列慕课、编纂校本教材,实现教育资源的规范化;另一方面,应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团队。此外,还需建立长效评价机制,通过学生反馈和实践成效优化教育模式。这种系统化的创新,将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精神传承与时代使命的交汇

  塞罕坝精神不仅是过去奋斗的见证,更是面向未来的指引。通过将其融入思政教育,高校能够培育出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这种精神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持久动力。

课程咨询
老师在线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行程咨询

17713145404


老师微信
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