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17713145404

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高校课程如何融入塞罕坝精神?专业教育新路径

时间:2025-06-01      作者:崔老师

 0295c34c-e659-4617-95e5-32912990fa15.jpg

  在高等教育领域,将精神文化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以“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为核心的塞罕坝精神,为高校课程设计提供了独特视角。通过梳理相关领域的教学大纲,可发现该精神与生态学、环境科学、林业工程等专业的契合度极高。例如,在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中,可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将塞罕坝林场从荒漠到绿洲的转变过程,作为生态系统修复的典型教学素材。这种设计不仅传递专业知识,更能让学生在技术学习中体会精神内涵。

  一、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的双向提升

  教学方法的革新是精神融入的关键环节。部分高校已尝试将讨论式、启发式教学与塞罕坝精神相结合。例如,在组织学生调研生态修复项目时,可引导其思考“如何在技术难题面前保持定力”“如何平衡短期效益与长期生态价值”等问题。通过设置情境化任务,将精神内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此外,借助实地研学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塞罕坝林场的治理成果,这种沉浸式体验有助于强化精神认同。

  二、融入日常管理,形成精神传承与专业成长的协同机制

  精神教育的渗透不应局限于课堂,而需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一些高校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将塞罕坝精神与学生的职业规划、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相结合。例如,围绕“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主题,鼓励学生在实习实践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这种机制既提升了专业教育的实效性,也增强了学生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感。

  三、构建评价体系,推动精神内化与专业能力的深度融合

  在课程考核中融入精神评价维度,是检验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例如,在环境类课程的论文或设计作品中,可增设“价值观体现”评分项,重点考察学生是否能在技术方案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强化了精神教育的导向作用,也促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主动思考技术背后的社会责任。

  结语:精神引领下的专业教育转型

  将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专业教育,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实践,也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系统性课程设计、多元化教学方法、全过程育人机制和科学化评价体系的构建,精神教育与专业教育实现了有机统一。这种融合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养,更塑造了其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

课程咨询
老师在线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行程咨询

17713145404


老师微信
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