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17713145404

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塞罕坝精神如何铸就党性教育新标杆

时间:2025-06-02      作者:崔老师

386ed849-cb56-4a92-94c2-050d32b3427e.jpg

  塞罕坝的传奇故事早已超越生态治理的范畴,成为新时代党性教育的鲜活教材。这片土地承载着三代务林人"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蓄水源"的初心使命,用55年的时间将112万亩荒漠变为林海。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正是党性教育最生动的注脚。当党员干部走进尚海纪念林,触摸那些见证历史的落叶松时,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树木的年轮,更是信仰的重量。这种精神传承不是简单的理论灌输,而是通过具象化的场景,让学员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重新审视自身肩负的责任。

  一、教育创新:多维融合的育人路径

  塞罕坝的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通过"展览馆+纪念林+望海楼"的立体化教学体系,构建起独特的育人网络。在功勋树下聆听"一棵松"的故事,在月亮山望海楼感受护林人的坚守,这些场景化的体验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可感可知。更值得注意的是,教育过程注重代际对话,通过老中青三代建设者的亲身讲述,形成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空间维度的拓展,更在于时间维度上的延续,让学员在历史纵深中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

  二、实践转化:从信仰到行动的跨越

  真正的党性教育不能停留在情感共鸣层面,必须实现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塞罕坝的教育实践证明,这种转化需要搭建三个桥梁:一是知识转化,通过系统学习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专业知识,增强学员的业务素养;二是责任转化,通过参与植树造林等劳动体验,强化服务人民的宗旨意识;三是价值转化,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生态治理成果,深化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解。这种转化机制确保了教育效果从"感动一阵子"到"铭记一辈子"的质变。

  三、时代价值: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启示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塞罕坝的经验提供了重要启示。它证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政治问题。通过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党性教育,培养干部的生态治理思维,这种教育模式正在产生深远影响。数据显示,近年来参与塞罕坝教育的干部中,超过70%在后续工作中主动推动生态修复项目,这种转化率印证了教育模式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这种教育正在改变干部的价值判断标准,使绿色发展成为决策的首要考量。

  四、未来展望:精神传承的持续深化

  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塞罕坝的教育实践仍在不断进化。通过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将分散的教育点位串联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形成"理论认知-场景体验-实践应用"的完整闭环。同时,注重将塞罕坝精神与其他红色资源相结合,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构建更大格局的教育网络。这种持续创新确保了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使党性教育始终与国家发展需求同频共振。

课程咨询
老师在线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行程咨询

17713145404


老师微信
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