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8 作者:春风的浪子
提起塞罕坝,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是百万亩人工林海的壮阔。可若只把它当作一场造林运动,就低估了它对党员干部行为模式的深层雕刻。那股子 “黄沙遮天、飞鸟无栖” 的绝境里长出的倔强,像一把钝刀,一点点削掉旧习气,刻出新轮廓。
先谈 “坐不住” 的紧迫感。过去部分干部习惯 “等文件、等批示”,节奏拖沓。塞罕坝人却用 “三天不造林,风沙就进窗” 的危机感,把 “坐办公室” 逼成 “蹲山头”。党员干部由此体悟:任务不是等来的,是抢来的。于是,审批流程被压缩,调研脚步提前,文件袋里的墨迹未干,现场已响起油锯声。
再谈 “扛得起” 的担当力。塞罕坝机械造林初期,树苗成活率不足 8%,有人想打退堂鼓。老党员把铺盖卷往沙地一扔:“树活不了,人先别走。” 这句话后来被写进多地党校教材,成为 “责任状” 里的硬杠杠。如今,遇到重大项目,干部不再层层请示 “能不能干”,而是直接递上 “怎么干” 的方案,附带风险清单与补救措施,把 “我来扛” 写进行动表。
又谈 “抠得细” 的较真劲。塞罕坝人记录每棵树的朝向、土壤酸碱度,误差超过 5 厘米就返工。这种 “数据洁癖” 被搬进机关,演化成 “一张表格改八遍” 的执拗。某市环保局干部坦言,过去写汇报 “差不多就行”,现在得把 PM2.5 曲线和造林面积做交叉比对,连小数点后的尾数都要注明来源。
还有 “放得开” 的创新胆。塞罕坝后期管护引入 “林苗众筹”,让市民认养树木。这一做法被移植到党建领域,变成 “问题众筹”—— 群众扫码上传河道垃圾照片,干部认领整改。技术外壳变了,内核仍是 “把难题抛给众人,把答案握在掌心” 的塞罕坝智慧。
最后谈 “守得久” 的耐久度。三代塞罕坝人接力 60 年,把 “功成不必在我” 写进年轮。党员干部由此学会算 “长远账”:某县招商时拒掉高污染项目,财政短期受损,却换来十年后的生态旅游红利。考核指标里,“任期内 GDP” 权重下调,“离任后生态负债率” 被纳入审计,逼着干部把政绩种进土壤深处。
塞罕坝精神不是口号,而是一把标尺,量出了 “旧行为” 与 “新模式” 的落差。当干部们把 “造林思维” 嵌入政务流程,他们发现:文件里的句号,也能长成林间的逗号 —— 停顿处,正是下一棵树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