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24 作者:远舟
塞罕坝培训后党员干部的 8 个显著改变,像一阵从坝上刮下的劲风,吹散了旧习气,也吹出了新面貌。有人问我:短短几周,真能脱胎换骨?我摊开记录本,把观察到的八个 “位移” 摆出来,你们自己掂量。
一、眼神从 “飘” 到 “钉”。过去开会,目光在天花板和手机屏幕间来回晃;如今,他们看图纸、看群众、看树苗,像钉子一样钉在目标上。那种专注,是塞罕坝零下三十度寒风里练出来的。
二、语言从 “大概” 到 “精确”。以前汇报工作,“差不多”“估计” 是口头禅;现在开口就是 “成活率 97.3%”“土壤含水率 12.4%”。数字背后,是把一棵苗当成一支队伍来管的较真。
三、脚步从 “办公室半径” 到 “林地纵深”。培训前,微信运动五千步封顶;培训后,日均两万步打底。鞋底沾的泥,是距离群众最近的刻度。
四、决策从 “拍脑袋” 到 “听松涛”。过去遇事 “我觉得”,现在先蹲点三天,再带回一兜子树皮土做化验。松涛声里,藏着比 PPT 更可靠的数据。
五、考核从 “材料厚度” 到 “绿色浓度”。述职报告变薄了,林地变绿了。他们学会用树冠直径衡量政绩,用候鸟种类检验生态,材料里的形容词被叶绿素取代。
六、情绪从 “易燥” 到 “耐寒”。塞罕坝的风沙教会他们:急火攻心救不活枯苗,慢工才能磨出年轮。回到岗位,再棘手的问题,也能先深呼吸三口。
七、团队从 “分工” 到 “共生”。培训时,六人一组栽下一棵云杉,缺谁都不行。回来后,他们把科室墙打通,办公桌拼成 “林斑”,项目自然交叉成林。
八、信念从 “口号” 到 “年轮”。最后一天,他们把各自栽的小树命名为 “初心林”。树在,人在;树长,责长。年轮一圈圈,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刻进骨头。
有人问:这些改变能持续多久?我把问题抛回去:塞罕坝的第一棵树已经站了六十年,它倒了吗?风会停,沙会老,但根往下扎的故事,从不需要保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