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17713145404

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塞罕坝精神如何重塑党建培训

时间:2025-09-25      作者:远舟

  “塞罕坝” 三个字,如今成了党建培训界最滚烫的词。它不再只是地图上那片人造林海的坐标,而是一把钥匙,拧开了基层党建从 “灌输” 到 “唤醒” 的暗锁。许多学员走进课堂前,心里装着 “打卡” 二字;走出教室,却揣着 “种树” 的冲动 —— 这冲动,正是塞罕坝精神在血液里发芽的声音。

  为什么偏偏是塞罕坝?答案藏在三把 “锈铁锹” 里。1962 年,369 名创业者扛着它们上坝,风沙一夜埋到腰,铁锹却越磨越亮。今天的党建培训,缺的正是这种 “铁锹精神”:工具可以迭代,信念必须亲手磨。课程设计者把铁锹搬进课堂,让学员轮流举锹、掂量、铲沙,掌心起泡的瞬间,60 年前的痛感与当下的使命感突然重叠 —— 原来精神不是口号,而是一次次破皮的茧。

7b568e0754be429d8163f111ff4ba2ef_th.png

  更深层的震撼来自 “时间折叠”。塞罕坝的树,60 年成林;而培训只有 3 天。设计者用 “倒计时沙盘” 压缩时间:一粒种子从发芽到成材的 21900 次日出,被浓缩成 72 分钟的光影。当学员看着虚拟树苗在指缝间疯长,心跳跟着年轮加速,他们第一次意识到:个人生命也能像塞罕坝的樟子松,在组织土壤里完成跨代生长。这种 “折叠” 不是魔术,而是把宏大叙事拆解成可触摸的颗粒,让精神有了可丈量的刻度。

  最锋利的转折出现在 “反向考核”。传统培训结束,学员给讲师打分;塞罕坝主题班却反过来 —— 讲师给学员发一把空铁锹、一张坐标纸,要求 30 天后上传 “种树” 证据:或栽下一棵实体树,或解决一个群众急难愁盼。考核标准只有一条:让周围 10 个人因你的行动感到 “风沙小了”。结果出人意料:有人把小区废弃花坛改成 “党员林”,有人帮邻居修好漏雨屋顶,还有人牵头成立 “坝上护林队”。铁锹回到生活,精神才真正落地。

640 (6).png

  有人质疑:把塞罕坝搬进教室,会不会变成另一种 “盆景”?设计者用数据回应:连续 5 期培训班,学员课后自发组织的志愿项目超过 200 个,平均存活率 78%,远高于普通培训 32% 的 “三分钟热度”。(来源: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简报 2024 年第 3 期)数字背后,是精神被 “二次翻译” 后的生命力 —— 它不再是展板上的照片,而是长在每个人手心的茧。

  塞罕坝精神给党建培训的最大启示,恰是 “荒漠逻辑”:真正的课堂不在礼堂,而在等待被修复的裂缝里。当学员带着铁锹回到社区、工地、田间地头,他们才发现:自己就是下一座塞罕坝。风还在吹,沙还在飞,但手里有锹,眼里有光,心里就有了绿洲的坐标。


课程咨询
老师在线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行程咨询

17713145404


老师微信
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