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10 作者:崔老师
塞罕坝红色教育基地: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在华北平原北端,塞罕坝机械林场以百万亩人工林海闻名于世。这片绿色奇迹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更是红色基因传承的高地。塞罕坝红色教育基地通过沉浸式教学、系统化培训和实践锻炼,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了大批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成为新时代干部教育的标杆。
一、红色基因铸魂:构建立体化教育体系
塞罕坝红色教育基地以"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为核心,构建起"理论学习+现场教学+实践锻炼"的立体化教育体系。基地依托塞罕坝展览馆、望海楼等实景场地,开发了6套特色教学课程,涵盖党史教育、党性修养、生态文明等多个领域。例如,在"周五大讲堂"活动中,学员通过实地参观塞罕坝林场,直观感受三代建设者啃窝头、住窝棚的艰苦创业历程,深刻领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这种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场景深度融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校塞罕坝分校成立以来,已累计开展教育培训20余批次,培训干部1000余人次,学员们在亲身体验中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践行"的转变。正如一位参训干部所言:"站在王尚海同志纪念碑前,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
二、实践淬炼赋能:在绿色发展中提升能力
塞罕坝红色教育基地注重将干部培养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参与生态修复、乡村振兴等项目,提升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地推出"红色+绿色"实践课程,组织学员参与植树造林、防火巡查等工作,让干部在一线锤炼过硬本领。例如,围场县通过"三三三"下基层调研帮扶机制,引导干部每月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增强宗旨意识和服务能力。
这种"实战化"培训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塞罕坝周边地区干部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领域表现突出,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以围场县为例,通过弘扬塞罕坝精神,干部队伍凝聚力显著增强,2023年上半年成功实施泓辉马铃薯制品深加工等多个重点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长效机制保障:打造干部成长"孵化器"
为确保干部教育的持续性和实效性,塞罕坝红色教育基地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基地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组建生态文明专家智库,为干部提供前沿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绩效激励、人才培养等政策,激发干部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活力。例如,河北省实施塞罕坝高端人才培养计划,设立院士工作站,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投身生态建设。
在制度保障下,塞罕坝红色教育基地成为干部成长的"孵化器"。近年来,从基地走出的干部在全国范围内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将塞罕坝精神带到工作岗位,推动了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和基层治理水平的提升。正如河北省政府"二次创业"实施意见中所强调的,塞罕坝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塞罕坝红色教育基地以其独特的教育模式和显著的培训成效,成为新时代干部教育的典范。通过红色基因铸魂、实践淬炼赋能和长效机制保障,这里培养出的干部队伍在忠诚、干净、担当方面表现突出,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未来,随着塞罕坝"二次创业"的深入推进,这一红色教育高地将继续书写干部培养的新篇章。